|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范文 >> 和谐社会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           
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

,“第三条道路”(吉登斯)的尝试,对人类“解放旨趣”(哈贝马斯)的再度疾呼,还有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学在经验与理论、日常与专业、公共与学术领域的垦拓,对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理论的构建和阐扬等等,都一再说明了这一论题是社会学理路的聚汇点。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想也展示了理论、逻辑和知识的轨迹。

可以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概念是一个富于创意的表达,它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把握了现代性至今难以化解的矛盾,也显示出社会学中的一条基本思想脉络。

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提出符合现代性从旧式到新型的发展趋势

所谓旧式现代性就是那种以征服自然、控制资源为中心,社会与自然不谐调,个人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现代性。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全球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人欲的激发和资源的匮乏所引发的对资源控制权力的争夺,导致了价值尺度的扭曲、伦理准则的变形。于是人类“向地球发动的战争”变成了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战争”(参见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所谓新型现代性,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当代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巨变,进一步推动了对旧式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省。LOcALHoST人们越来越省悟到,人类对自然的掳掠和人类的自相奴役,是与人类的自我解放不相容的;现代性就其实质和目的而言,不是科学技术的解放而是人类自身的解放,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手段;科学技术之所以在现代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只取决于它能够服务于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解放目标的实现,否则,它的任何成就都是可疑的。这样,探索新型现代性便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世界性潮流和趋向。

社会和谐和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不仅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谐”、“和合”的思想同样十分丰富。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创立的“和合学”,在全面总结、提升古代的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化解冲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心灵和谐的战略构想。

总之,新型现代性标志着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提高社会的和谐度;而旧式现代性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这是两种现代性的本质差别。社会和谐和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新型现代性的日益自觉。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是对新型现代性的积极回应

应当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对以往的历史和知识问题的简单回复,而是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性过程的实践和理论,以及中国社会的经验现实提出的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积极回应。

现代性过程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在西方古典现代性阶段上,前现代社会的余韵启发了西方社会思想家的一个质朴的信念,即社会有如一种生命体,通过自然的生长和进化,可以向理想社会稳步推进。但是,旧式现代性的实际过程,使个人、社会和自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大战、奴隶制、贫困、集中营、核武器、种族灭绝、文明冲突、世界的东西隔离、南北分野等等,颠覆了这种历史进步信念的脆弱基础。西方社会学也一再对这些畸形的社会事实进行审视、反思和批判。然而,迄今为止,这类思考还不足以对和谐社会的问题给出睿智的回答。这也说明,如果我们仍然依循旧式现代性的路向,以“人”和“社会”的满足为目的继续掠夺自然,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是无法弥合的。

马克思当年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事实,揭露了异化社会的实质,指出“本真劳动”向“雇佣劳动”转变的结果,使资本具有了生命,人却丧失了尊严,并形成了恢复劳动的本真

性和向人的自我状态回归的宏伟构想,阐述了人类解放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趋势。在这种革命批判型社会学理论指向下,涌起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波澜。苏联建立了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行政官僚体系的经济基础。集权、强制和压制性的社会结构瓦解了社会行动主体多元并立的利益格局,摧毁了真正的社会公共生活,也在事实上虚化和消解了人的解放。这一模式重演了西方旧式现代性的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谐。苏联的解体使我们必须弄明白和谐社会的理念究竟是什么。

和谐社会,正如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说,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因此,也可以通俗地说,和谐社会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现在,实践已经表明,我国经济转型兼具双重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范文:

  • 下一个范文:


  • 看了《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的网友还看了:
    [范文大全]美丽和谐乡村示范村经验交流
    [范文大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范文大全]乡镇社会治安综治镇领导表态发言
    [范文大全]社会爱心联合会捐助仪式教育局领导讲话
    [范文大全]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范文大全]县发改局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总结
    [范文大全]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2012年一季度工作总结
    [范文大全]社会保险局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动员会上的讲话
    [范文大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大会致辞
    [范文大全]邮政局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经验材料

    和谐社会
    普通范文完成“95146” 构建和谐社会
    普通范文创先争优论文;做好本职工作奉献
    普通范文捐款倡议书
    普通范文基层交警坚持科学发展观破解弯道
    普通范文和谐社会 中国新主题
    普通范文人大代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
    普通范文试论如何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体
    普通范文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
    普通范文对《建设和谐社会实施意见》的有
    普通范文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为构建和谐
    普通范文如何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普通范文水库移民工作论文:持以人为本推
    范文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XX镇8月份特色工作总结
    普通范文[演讲稿]小学生演讲稿--珍惜生命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县公安局加强校园安全防
    普通范文[规章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
    普通范文[检讨书]三十年前的检讨书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帮扶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银行扶持农民工创业情况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0年学校副校长个人工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交通局副局长个人述职报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拆迁安置事务管理局年终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在全县救灾复产重建家园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XX局2011年民主评议和政
    普通范文[演讲稿]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档案局科学发展观整改落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客户部客户代表管理细则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国家工作人员若干问题思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交际礼仪范文]揭密第一代白领经历:穿着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法庭庭长竞职报告
    普通演讲[主持词]村庄清点丈量动员大会主持
    普通演讲[串词范文]校庆“五一”“五四”歌咏
    普通演讲[职场礼仪范文]职场里怎样获得好人缘?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政法委副书记竞聘演讲稿
    工作范文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竞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水务局文明单位创建总结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强化八项意识,加强人大自身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县文化局2012年工作计划范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工作,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
    普通党建工会[慰问贺电]在xx医院加盟xx医疗集团签
    普通汇报体会[先进事迹材料]博物馆XXX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普通汇报体会[学习体会]县纪委书记学习科学发展观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依法治校演讲致辞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县基本农田示范区经济效益
    普通汇报体会[]二手车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