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法律论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二)           
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二)
四 死刑的执行

(一)执行的地点

行刑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市朝,从春秋时起大都如此。凡处死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就在朝门外,如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五朝门,明清时在北京午门;凡处死普通罪囚,就在热闹的街市进行,这即是《礼记·王制》篇所说的“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意思。为了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一般对他们的行刑都不公开,而是令其秘密自裁。监刑人奉上一杯毒酒、一柄宝剑、一段白绫,允许其自由选择死亡方式。
我国古代的死刑,不仅处决手段残酷,而且大多数死刑执行的全部过程都是在稠人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的。这一点从进入阶级社会伊始就形成定制,直至清末依然如此。民族学资料表明,公开罚罪,甚至让部族成员共同参与进行处罚的现象,早在原始时代末期即已存在。推始其本意,主要表示部族全体成员对处罚的认可和执“法”的公正。当部落首领权力膨胀,这一形式很可能被用来威慑部众,巩固首领自己的权势。进入阶级社会后,这一层意义被大大加强,“刑人于市”也就成了古之通法。究其用意,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借此机会继续对犯罪者在人格上进行凌辱,以在伦理上达到“与众共弃之”的社会效应。古代刑人,必先标明犯人的罪名押解示众。[1]其时,死刑犯不论男女,往往要裸形(剥脱衣服)。据说,这是为了施刑决死的方便,但在穿衣蔽体已含有遮耻心理的社会中,当众被他人扒衣露体,无疑是一种耻辱。北魏孝文帝曾想改变这一做法,认为去衣裸体,众人围观,有伤风化。[2]但事实上,晚至元、明、清,仍是去衣裸形。locALhOSt这一点,从《窦娥冤》的木刻插图及清末秋瑾烈士在临刑前提出不准去衣的要求中均能得到印证。此外,犯人处死之后的陈尸示众及戮尸,也含有弃、辱之意在内。古代的斩首之刑就叫“弃市”。其二,是通过残酷的施刑过程,包括让一些罪犯“陪杀场”,以加强刑罚的恫吓作用,使民众不敢犯上作乱,这是公开行刑的主要目的。其三,公开行刑时,为了保证不发生意外,往往要派出一定的武装力量负责警戒刑场、保卫行刑,其中不无显示统治之威严和强盛之意在内。为防止死刑犯借公众聚观处刑之机散布不利于统治者的言论,一般会在其口内塞入木丸、核桃等物。
古代的刑场往往选择在热闹的十字街头,除了威慑民众、“杀鸡给猴看”的目的外,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依靠十字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来驱赶鬼魂阴气。
古人认为死刑犯的血具有驱邪、消灾、治病等功用,所以常有人向刽子手购求,刽子手往往将死刑犯的血收集起来,待价而沽。鲁迅的小说《药》就表明了这一点。

(二)执行的时间

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被判死刑的人,除了重要罪犯(如钦定要犯)或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应立即处决之外,从古至清都定在秋后处决。《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说法。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道肃杀之威。所以,《礼记·月令》篇说:“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治,缮囹圄,具桎梏,……戮有罪,严断刑。”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行刑的具体月份,各代的规定稍有差别。西汉时规定在十月至腊月之间,一到立春就不能再执行死刑。唐代规定,若不是在秋分至立春之间处决死刑者,要判一年徒刑。明代规定,执行死刑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若有在立春以后至秋分以前处决死刑者,杖八十。
除了在选择季节上有“秋决”的习惯外,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唐代规定,在大祭祀日、致斋(举行祭祀或典礼以前清整身心的礼式)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月(官府下令禁止宰杀牲畜的日子或月份)、二十四节气、假日以及下雨未晴的日子,即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加上二十四节气日、雨未霁、天未晴及大祭享日和闰月的全月。这样除来除去,一年中能执行死刑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不仅如此,在可以行刑的日子,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在各代已是通例。
应该指出的是,借助戏曲、小说的传播而为大家所熟知的“午时三刻”这一行刑时间,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古代的“时”和“刻”实际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3]“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有关连的人员。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全世界几乎所有古代国家,执行死刑都要求在白天进行。比如20世纪以前,欧洲国家普遍是在“日出之时”处刑。这里的共同考虑因素显然有防范上的理由,也有威慑民众的理由。不过,像中国那样考虑鬼魂阴气因素的却很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如《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
照理说,法官、监斩官、刽子手都是在执行法律,他们合法判人、杀人,不应像一般的杀人行为那样受到报应。不过,考虑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和“天理”、“人伦”之类的规范体系相比,其神圣色彩要淡薄得多。因此,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总觉得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报应,还必须要靠那“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的一些手段来匡正祛邪。
按照清代长随的教科书《公门要略》的说法,当时的法官在死刑执行令上签字时,是由刑房书吏将死囚的犯由牌(也称姓名标子)倒呈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看了《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二)》的网友还看了:
    [法律论文]试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
    [法律论文]试论社会性别视角下透析儒家文化对我国古代妇女思
    [法律论文]浅谈从明清小说看古代在室女的法律地位
    [法律论文]送达方式的完善—析《示范法》与中国仲裁规则比较
    [法律论文]试论中国食品监管的得失与破局
    [经济论文]论中国的双重转型
    [经济论文]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法律论文]简论当前中国律师事务所的社会责任
    [法律论文]浅析美国陪审团制度与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比较研
    [法律论文]试析容隐权的历史发展以及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法律论文
    普通论文试论郯城县人民检察院创新开展全
    普通论文浅谈经济法与行政法之异同
    普通论文浅析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
    普通论文犯罪数额的性质研究
    普通论文工伤保险与第三人侵权责任之间关
    普通论文交换领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法解决
    普通论文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
    普通论文简析民法时效制度的运用与思考
    普通论文试析查禁卖淫嫖娼存在的几个法律
    普通论文浅谈影响司法公正的因素、实现途
    普通论文试论交通肇事逃逸问题实证分析报
    普通论文“软法”与“硬法”
    论文
    普通论文[企业管理]解读中国企业战略
    普通论文[法律论文]责任竞合的“收”与“放
    普通论文[工程建筑]浅谈公路施工的质量控制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试谈中国企业增值税的转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坚持为专业客户服务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情境理论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施工企业审计中应关注的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农业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县工商局加强软环境建设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重点镇集镇建设调研建议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关于县十五届三次人代会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注重情感投资 提高教学
    普通范文[实习报告]大学生暑假银行实习报告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学习《关于推进学习型党
    普通范文[零八零五]街道光彩事业捐赠暨支援
    普通范文[实习报告]希腊实习生活报告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竞聘演讲稿(6)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推荐]经济办公室主任竞职
    普通演讲[会议发言稿]文化旅游局党委先进性教育
    普通演讲[贺词致辞范文]期中考试喜报范文
    普通演讲[其他礼仪范文]玛丽莲·梦露的妙语
    普通演讲[教师演讲稿范文]幸福的职业
    工作范文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国土局推行行政能力提升制
    普通领导讲话[工作报告]在水利局工会九届三次全委
    普通党建工会[政府政务]在全镇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
    普通党建工会[入团申请书]初一学生入团申请书600字
    普通党建工会[政府政务]在县森林防火工作电视会议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情
    普通党建工会[三农问题]浅论我国农业补贴方式的改
    普通总结[工作总结]新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普通领导讲话[思想宣传]在2011年全县文体社团工作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2009秋学期开学工作情况汇
    普通总结[工作总结]2010节能宣传周总结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谈一谈可帮你识别发现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