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党建工会 >> 事迹材料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先进人物事迹材料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

吴金印(1942.9-)男,河南省新乡市人,生于河南卫辉。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农艺师,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196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汲县李元屯公社大队会计、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现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

40多年来,吴金印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优异的成绩,树立起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在唐庄镇,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们的书记吴金印,镇上的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手机号码。吴金印能叫出全镇每个村组干部的名字,跟大多数村民都熟识。他不习惯坐办公室,一有空就到村里、厂里走走,或是到老百姓家里住几天。他说,跟群众在一起,情况明,心里暖,就跟鱼儿在水中一样,自在,舒坦。

“老百姓是咱最亲的人”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他们。”这是1966年8月,吴金印在一份决心书上写下的一句话。

吴金印在狮豹头15年,有7年多住在群众家里,另外7年多住在造田工地上。无论住在谁家,他都会给主人家打扫卫生、挑水,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吴金印在池山大队驻队的时候,住在烈属宋大娘家。有一天晚上,宋大娘的胃病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滚。wWw.ybAsK.COm吴金印赶紧找来一张竹床扎成担架,跟另外几个人抬起宋大娘,在漆黑的山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公社医院跑。到了医院,吴金印跑前跑后找医生,替宋大娘办了住院手续、交了住院费。等医生给宋大娘看过病,吴金印亲自去取了药,找来开水帮宋大娘把药吃下。病情稳定了,吴金印依然守在宋大娘床边为她捶背、擦汗、扇扇子。宋大娘吐痰,他赶紧用手帕接住;宋大娘的痰和涎水流到衣服上,吴金印就一点一点给她擦。他在宋大娘床边守了整整一夜。

宋大娘病愈之后,行动不便,吴金印每天早晨为她端尿盆、穿鞋,每天晚上给她烧水洗脚。宋大娘感到难为情,一再说,往后可别这样了,你是干部哩,这样侍候俺,大娘经受不起啊。吴金印说:“你大儿子为革命牺牲了,我就是你的儿子。儿子照顾老人有啥不应该的?”一句话把宋大娘说得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吴金印在社员家吃派饭,每次端起饭碗总要先往锅里瞧瞧,见锅里的饭稀,端住自己的饭往锅里一倒,说:“咱们有稠的一起稠,有稀的一起稀。”遇到有的人家特意为他准备了肉和菜,他扭头就走,随便到哪个人家盛一碗红薯稀饭,蹲在门口一喝了事。每次吃了饭,吴金印都要给粮票给钱。山里人不习惯,说啥也不收,吴金印就悄悄地把钱和粮票压在饭碗下面。

他视群众如父母,群众拿他当亲人。

他说:“我那时候年轻,是朴实的山里人教我懂得了啥叫善良、啥叫感恩。这一辈子,啥时候想起他们,心里都是暖烘烘的,觉得不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就是没良心,就是不孝之子!”

正是有这种感情支撑着,吴金印的人生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在狮豹头, 2600多道岭、2700多条沟、三四十个大队、几百个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春天,他跟群众一起找水源、修水池、上山挖地、下河造田;冬天,背着救济粮、带着救济款,来瞧瞧群众碗里盛的啥、身上穿的啥、床上盖的啥。几十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帮助群众圆那个温饱梦。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说到跟群众的感情,吴金印很有一番感慨。他说,咱当干部的,不要成天想着“我要联系群众”、更不能嘴上喊着“我在联系群众”;真正的联系群众,就是根本不把自己当成官,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这样一来,遇事你就会自觉地替群众着想;跟群众在一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放下身架。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都说吴金印工作上的办法多、点子多,他说,我有多大能耐啊?很多办法和点子都是从群众那里得来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办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跟群众一商量,办法就有了。”

唐庄镇有个山庄村,1997年的时候,村民提出来想让镇里帮助他们修条水泥路。吴金印带着几个镇干部住到这个村,跟群众商量修路的事,最后商量的意见是:修路的经费主要由镇财政支出,每家每户多少兑一点钱,村民以出义务工的形式参与修路。绝大部分村民同意这个方案,并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有两户村民不同意出钱,但同意出工。有一户村民,既不同意出钱,也不同意出工。

吴金印召开村民大会,就最后一户村民的态度让大伙讨论。

群众站出来说话了。这个说:“镇里支持咱村修路,是给咱们办好事哩,你这个态度,像啥话?”那个说:“就你能,俺都是傻子?俺村盛不下恁能的人,你走吧!”还有人说:“你不出钱,不出力,就没权走新修的路;要走,走一次掏一次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那人说得无地自容。他低下了头,真诚道歉并履行了义务。结果镇里出钱,村民出力,把这个村的路修通了。

吴金印经常拿这些事例,跟唐庄镇的干部讲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说,咱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老百姓高明,不能到了一个地方就指手画脚瞎指挥。群众在基层,最能吃透情况,并且整天都在思考问题,他们的想法往往更切合实际。我们当干部的,如果放着恁好的老师不去请教,岂不是傻子?

“一切为了群众,是干部的职责”

吴金印深知,老百姓的心思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就是三条: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一句话,就是过上富裕的生活。他说:“啥叫联系群众?当干部的,把大伙领上致富路,才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荒沟造田,荒山造田,复耕废弃窑场,复耕拆迁的村庄,这些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镇干部群众造地1.5万亩。与此同时,他们对全镇的荒山进行治理,在山坡上修筑鱼鳞坑以保住水土,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垒上石堰,将其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群众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他们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是吴金印一个新的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在唐庄镇的代庄、双兰、石屏、仁里屯等村搞新村规划,建成了一批别墅式农民新居。2000年,他们又制定了《唐庄镇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具体办法》,按高标准进行村庄综合整治。如今,唐庄镇85%的农户住进了新居。

吴金印深知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多年来他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带领群众奔富路的重要途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唐庄镇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办起了100多家石砟厂、一家上规模的水泥厂和一批石灰窑,使西部山区群众迅速致富。当发现粉尘污染给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时,吴金印听从群众意见,决定关停污染严重的石砟厂和石灰窑。一些人想不通,感到心疼,吴金印就跟大家说:“咱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如果环境破坏了,就是给个金娃娃也不能抱,咱绝不能干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事情!”最终,他们将8家规模较大、环保达标的石头加工企业迁往深山区,其余的石砟厂、砖窑、石灰窑全部拆除。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资5亿多元,在1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修筑了五纵五横10条高标准公路,铺设供水管网6.5万米,排水管网6万米,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座、小型变电站10多座,建设日供水1万吨的水厂2个、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西气东输的天然气辐射镇区各个厂矿和村庄,实现了路、水、电、气、通讯、绿化、美化等七通一平。同时,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跟踪服务等方面实行一站式、零障碍、心贴心服务。他们通过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

焦裕禄先进事迹材料

焦裕禄(1922.8.16-1964.5.14),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深入调查研究统一思想治三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三害”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三害” 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

做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焦裕禄同志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色”。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因此,他经常要求下乡的干部一要带毛主席著作,二要带劳动工具和行李。

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有一次,焦裕禄同志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现。

从焦裕禄同志的遗物中我们看到,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且修了修,照样使用。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同志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焦裕禄同志总是舍不得换。他的爱人徐俊雅同志最后生气了,不给他补,他就自己动手补。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同志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这天,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九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但是,却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他来到梁孙庄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老大爷问:“你是谁呀?大雪天来干啥?”焦裕禄同志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还是党好,社会主义好。”

焦裕禄革命的十八年

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十八年间,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焦裕禄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没有死,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

我们国家需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的人,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的人。

焦裕禄同志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以后,始终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严于律己,坚决反对特殊化,坚持同破坏党的组织纪律等一切不正之风,作不懈地斗争。

焦裕禄同志诚恳待人,他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爱护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热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改变兰考县面貌,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他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在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李连成先进事迹材料

李连成,男,汉族,195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豫剧《村官李天成》中的原型人物。[1]1991年任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

李连成同志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实干苦干,肯于吃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把过去贫穷落后的村子建成了远近闻名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工业企业13家,其中外来投资企业6家,总投资2.3亿元,总产值1.2亿,利税12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200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目前全村已做到“五通”(即户户通气、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四不收”(即用水不收钱、用电不收钱、用气不收钱、孩子上学不收钱),并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小学、文化广场、敬老院、办公楼。该村四季常青,环境优美,是“全国精神文明村”、河南省“中州新村”、“生态文明村”。村书记李连成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艰苦创业让利于民

把自己的两个大棚让给村里最穷的农民

1991年,40岁的李连成经民主选举当选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怎样带领大家致富成为李连成重点攻克的一大难题,他从自己熟悉的种菜入手。这时的他已经是家有几十万元的种菜大户、全村首富,他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发动,承诺谁搞大棚蔬菜,他帮助借钱,跑贷款,并免费提供技术辅导。同时,还把自己的两座日光大棚让给村里两个最穷的农户。在他的带领,西辛庄村的蔬菜大棚很快发展到40多个,仅此一项,第二年全村就增收30多万元。

把价值200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全村

1994年,李连成审时度势,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向企业发展。李连成四处游说,并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入启动资金中,说,“砸了算我的,赚了算大家的!”他终于发动6户村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筹集21万元,上了西辛庄村第一个企业——再生纸厂,就在再生纸厂效益最好的时候,他想尽一切办法做通其他股东的工作,把价值200万元的纸厂作价68万元转让给了全村,做到家家是股东、户户有工人,解决了全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西辛庄村也由原来年均收入不足700元的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十五年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招待费

不仅如此,李连成还凡事身先士卒、廉洁奉公。1998年,村里建小学,李连成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第一个走上工地,支部成员紧跟在后,带领全村人苦干66天,建成了一所全市一流的小学。创办再生纸厂时,李连成亲自当泥瓦匠,带领大伙建厂房,一直干到大年三十放鞭炮。正是他这种带头吃苦的精神,感动了全村群众,为西辛庄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发展潜力。李连成心里清楚农民盼望啥,反对啥。当上村支书后,他对全村人立下誓言:“我要是喝村里一盅酒,就割掉我的舌头;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掉我的一根手指头。”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实行财务分开;立的第一个规矩,就是村里不设吃喝招待这项费用。十五年来,他没有让村里买过一盒烟、一瓶酒,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招待费,村里的招待费至今仍是零。他因公出差,啃干馍,喝凉开水,舍不得住旅馆买凉席睡在车站。自己的亲戚想在村厂子里上班不照顾,宁可自家亲兄弟翻脸也坚决不放弃原则。“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这正是李连成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西辛庄发展壮大的关键。

自己的工资低于工人的工资

一个群众信赖的班子是发展的基础。西辛庄有一个决策民主的两委班子。西辛庄村的大事都是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的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李连成说:“要叫群众知道的跟我一样多,这样事情就好办了。”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一样的入股分红,一样上班。企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650元,李连成的月工资仅为620元。同时,村委各项民主制度完善健全,大事小情全部公开,重要事项都要通过群众代表大会表决。在有了基础设施建设时,让群众选出项目管理委员会,群众代表管帐管钱管物,村组干部只管带领大家干活。同时,村党委、村委从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只提供服务,创造环境,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西辛庄村现任两委班子成员都是全票当选,在村里没有任何杂音。

西辛庄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其中拥有一个能吃亏、善于吃亏的带头人是发展的关键

  • 上一个党建工会:

  • 下一个党建工会:


  • 看了《先进人物事迹材料》的网友还看了:
    [事迹材料]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党工委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事迹材料]优秀学员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保密委员会主任保密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师德标兵
    [事迹材料]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环卫科学发展观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检察机关反贪副局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纪委监察局局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卫生院先进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基层优秀党员工作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五好家庭:XXX同志简要事迹
    普通党建工会爱岗敬业  永葆本色---工商所
    普通党建工会十佳创业青年事迹材料范文
    普通党建工会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学校优秀团员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党支部创先争优工作事迹
    普通党建工会##水泥有限公司企业家###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普通党建工会青春作色耀*(巡警中队长事迹)
    普通党建工会政协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党建工会
    普通党建工会[入党相关]入党申请书格式:怎么写
    普通党建工会[记要]国有企业公司“小金库”
    普通党建工会[事迹材料]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事迹材
    普通党建工会[入团申请书]高中生入团申请书范本精
    普通党建工会[入团申请书]2015小学生入团志愿书范
    普通党建工会[政府政务]省委副秘书长在全省党委
    普通党建工会[记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探究
    普通党建工会[政府政务]在市直部门招商引资百日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集团公司预算管理体系的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瓦尔登湖》读后感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如何破解“建设学习型党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公司采购员2011年年终工
    普通范文[先进性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坚定理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小学生冬天写景作文范例
    普通范文[调查报告]金华市环境卫生调查报告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某局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职场礼仪范文]职场商务礼仪知识
    普通演讲[节日祝福语]“天宫一号”最新消息
    普通演讲[教师演讲稿范文]教师心得演讲稿——我骄傲
    普通演讲[爱国演讲]大学生一二九运动演讲稿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纪委廉政室副主任竞职报告
    普通演讲[串词范文]公司晚会主持人串词
    工作范文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营销公司启动大会主持稿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对社会力量办学税收管理状
    普通总结[述职报告]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镇2012年党员发展规划
    普通汇报体会[经验材料]市人口计生委党总支党建经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2007年度乡镇水机站工作总
    普通公文方案[合同范本]联营合同书(2)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公司员工个人计划范文”
    普通总结[工作总结]2010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市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情况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中国铜市:需求旺盛竞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