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显然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构成组织核心能力的知识基(knowledg base)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10)。
员工的知识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部分为员工的显性知识,而沉入海水中的不可见部分为员工的隐性知识。显然,对于冰山来说,其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其体积的一小部分。同样,员工的隐性知识也远远大于其显性知识。而且,在冰山的附近,透过海水还可以看到海平面下冰山浸入海水中的一小部分,这一部分相当于可被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这些能够被转化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员工全部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见图2)。

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员工自己将一部分隐性知识清楚地表达出来,转变成显性知识,经过组合过程将其系统化后,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如网络、程序、出版物等)与组织的其他成员共享;另一种模式是员工的隐性知识首先通过社会化过程将其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然后经过外在化和组合过程将其显性化。在后一种模式中,最终实现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也仅仅是传递出来的隐性知识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过程后,只是变成了其他员工的隐性知识,无法实现显性化(见图3)。

可见第一种模式传递的隐性知识非常有限,通过第二种模式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也仍然是冰山一角,大量的隐性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进行面对面的传递。因此,组织中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1)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自己将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者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共享;(2)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
三、知识管理的维度
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人;二是技术。这两个因素同时构成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
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内化阶段,人们通过团体工作、于中学、工作中培训消化和吸收新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说,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
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合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化过程。在组合阶段,知识的编码、存取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西方的许多公司甚至片面地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进行编码,并能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地存取。在外在化阶段,电视会议系统、电话、e-mail等通讯和信息技术能够强化和方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因而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内化阶段,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实时的(just-in-time)培训,mit组织学习中心开发的微世界(microworld)就是这方面生动的例子。因此,技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当然,与人相比,技术只木过是一种使用工具[“],并不能成为知识管理的内生力量。
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环境和加大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来强化知识管理过程中两个维度的作用。项目团队、特别任务组(worbforces)等正式团体由于其良好的沟通性能,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元,因而也被西方企业广泛采用。这种正式的工作团体鼓励面对面的交流,促进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社会化和内化两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与吸收,因而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西方企业在积极完善正式工作团体的同时,又开始着力培育象实践社团(communities-of-practice)这样的非正式团体,使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成为组织中两个互为补充的知识创造与传播系统。非正式团体成员来自相同的专业领域,使用相同的专业术语,因而更容易交流,可以促进外在化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化和内化过程。有的学者调查后发现,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取的知识中,有70%来自与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创建正式的工作团体,培育非正式的学习团体,使二者互为补充,是知识管理过程中发挥“人”的因素的组织基础。信息技术不仅支持显性知识的快速存取,而且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快速沟通,因而也支持知识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的发挥。不少公司投入巨资建设基于知识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知识库可供人们存取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知识地图可供人们寻找尚未编码、仍储存于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此外,还有e-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和虚拟会议室等。
四、知识管理的策略
人和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两个主要维度,无论强化哪个维度的作用,都可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推动知识螺旋运动的发展。但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