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增加收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食物安全”则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注重原料转化(比如,饲料粮、饲料草转化为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食物多样化及其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这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
(二)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我国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6年已经超过1.4万亿元,肉、蛋、奶产量成十几倍、几十倍增长,畜产品成为居民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饲料产业(估计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3),仍然沿袭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种植结构,以致粮饲不分,其结果是浪费了粮食,增加了畜牧业成本,降低了饲料报酬,损失了有用的资源,降低了经济效益。
为此,种植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进行调整,把饲料产业发展成为独立的大产业。著名草业专家任继周院士认为,饲料用粮之所以成为粮食安全的压力,是由于长期以来“以粮为纲”导致人畜共粮的落后的“粮-猪模式”。目前全世界猪肉占肉类产量的比重约45%,而我国则仍在63%左右。我国忽视草食动物而把猪习惯称为“六畜之首”,成为饲养4.6亿头猪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料粮需要量约为全年粮食的35%,相当于约合3733万hm2耕地的负载量。今后应逐步以草食家畜代替部分耗粮型家畜,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通过发展草地农业,扩大畜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2006年我国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猪的增长速度,显示出我国饲料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
(三)建立城乡统筹的一、二、三产业布局
逐步改变原有的二、三产业主要在城市或市郊,第一产业完全在农村的传统布局,挖掘和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城市中有农业(主要是都市农业),农村中有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并大力发展以城市为主、城乡互动的具有不同优势方向的第三产业。
发展统筹城乡的一、二、三产业合理布局,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改变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不平衡发展的状况,为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三产业的徘徊不前与农业滞后发展有直接关系。要坚持城市化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并举的指导方针,更加突出优先、率先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积极实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市场的拉动作用,大力促进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
三、确保食物安全的战略思路
(一)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包括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管理体系等内容丰富、涉及农业、卫生、科技、轻工、质检、工商等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协调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食品安全技术体系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食品标准体系和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是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核心内容。食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要以食品安全技术体系为支撑、以食品标准体系为依托开展工作,它不仅要起到对食品质量的监督作用,还要积极发挥其宣传引导、咨询服务等功能。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检验监测网络布局、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与咨询、常规研究、食品质量监测报告等。由于食物安全工作涉及多部门、多领域,我国与食物安全有关的部门多达10多个,如何协调和组织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食物安全工作,理顺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二)以《纲要》为指导确保我国食物安全
2001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要优先解决3个重点领域、2个重点地区、3个重点人群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3个重点领域是:奶类产业、大豆产业、食品工业。2个重点地区是:农村地区和西部农村地区。3个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群体、妇幼群体、老年人群体。21世纪前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居民营养改善的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二是坚持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食物质量与安全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食物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全面提高食物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四是坚持优化结构与预防疾病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食物与营养结构,预防营养性疾病,提高全民营养与健康水平;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优良传统,全面提高食物发展科技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
(三)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
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以来,农产品丰年有余,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6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6万亿元,其中食品工业的比重占到近50%,有3000万农民在相关企业就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加工原料向专用化方向发展,很多农民开始按市场需求从事专用品种的生产;加工程度向精深化方向发展,一批成熟的高新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加工能力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加工产品向特色化、方便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引领市场消费需求;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向全程化方向发展,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引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连接机制正在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是保障新时期食物安全的现实要求,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