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城市“显性”设计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个性的新立足点 |
|
浅谈城市“显性”设计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城市个性的新立足点 |
|
|
论文关健词:历史文化遗产 显性 城市个性 发展 论文摘要:如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重新塑造“文化个性”的城市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历史任务。通过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析,能对规划师进行现代城市的“显性”设计和恢复城市个性风貌有所启发和帮助。 1从历史文化遗产定义谈起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顾名思义,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记载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主流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它不仅饱含在物质层面上的体现,也作为精神的载体而存在。在1972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其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遗产不单单指那些文物、建筑群和历史遗址,还包含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历经不同朝代的积累,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街巷记忆,也就是说,这包括空间上的尺度和时间上的维度。这些因素与文物、建筑群和历史遗址不同,它们不能在短期内被破坏和毁灭,只会随着人们意识形态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而消逝,而且一旦失去将不可重现。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在城市的设计中忘记这一点,就无法去谈建立具有健康形象的城市个性。 2再从城市的“显性”设计角度谈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的“显性”设计是指以一般人所感知的物质空间为基础的设计,由城市中较直观的要素设计组成,是形成城市物质层面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措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古建筑和遗址存在形式为主。它们历经战火硝烟和时代的变迁保留了下来,记录着城市的产生、繁荣和衰落。 不断地探索反思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层因素,在城市的“显性”设计中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城市最重要的肌理之一,主要包含古建筑、历史街道以及空间系统和景观界面。这些要素对于现在的城市设计与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1挖掘中国古建筑潜在内涵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大宗遗产,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纪念碑,在城市的显性设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认识一座城市、阅读它的历史文化,通常是由古建筑开始。因为它是现实的视觉因素,也是区别该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的美学标准。在城市的“显性”设计中,古建筑除作为城市肌理细胞存在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在建设和以后即将建设的建筑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图1)。
从历史地段的建筑方案的形成来看,设计者会自觉不自觉地从立面、屋顶、墙面材料、结构、外观色彩、空间形成和建筑构件等方面与古建筑相统一,力求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并在构成人的视觉感受方面延续历史,传递文化信息。在这种思想中完成的设计,一般都有较好的社会反馈。例如吴良铺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的建设改造中,对过去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等各项要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四合院生活空间的保留。使改造后入住的居民依然能感受到老北京融洽的邻里关系(图2)。
即使在非历史地段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也往往会采用古建筑中的理念和符号,试图用现代的手段诊释建筑中的民族内涵民族内涵:这里指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的审美倾向。当然,这需要我们对古代匠人构筑思想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模仿。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受特定时期的建筑思潮影响,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发现并发展这一规律在城市“显性”设计的运用。城市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经济与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必然体现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并且以自己的形象流传后世。对我们现代人来讲,除了有责任保护本土的文化历史遗产外,更应在建筑的再创造过程中,注重将自己民族或所在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人其中,即在继承中不断求[1] [2] [3] 下一页 |
|
|
|
上一个论文: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下一个论文: 试析北京应借鉴西方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