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别论
   

关键词:王蒙 小说 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学史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小说的意义在于它的意向———文化精神。王蒙小说所表现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熟悉!它再现了一个存在过的历史形态,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意蕴和社会人性内容。如果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呼唤“救救孩子”,那么王蒙小说是全方位的呼救:救救*,救救干部,救救知识分子、救救国家。他的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党的文化思想建设,是反思文学的先声。同时,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又是何等陌生!它以鲜明的时代感———反思社会弊端,呼唤人性、人情的回归,追求改革时代的意识流,掩饰着深层心理:对同一块土地的理解而产生的“默契”。作家深信“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这是合理的存在,即使不可理喻也要深入理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展示作家内心深处的“雍容大度”和“王蒙式的忠诚”。然而这一切令人心存困惑、油然而升一种负重感;沉重、酸涩的忠恕、无奈、沉沦的达观,由此构成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 

一 

王蒙小说的文化精神表现在“王蒙式的忠恕之道上”。这种忠恕就是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毫无个人恩怨,历尽沧桑九死而不悔。作为*品格是无可挑剔的。作为文化精神,它只是千年不变的思想至道的绵延:忠贞不二。传承着古老的道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此王蒙小说的主人公无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如何尖锐,面对理想乐园失落内心如何痛苦和失望,却仍虔诚不已:“很有可能我们的爱中包含着痴呆,我们的忠诚也有麻木,我们的信任过于天真,我们的追求不切实际,我们的热情带有虚惘,我们的崇敬埋下了被愚弃的种子,然而我们还有信任、忠诚、爱戴和热情”。(《布礼》钟亦诚)即便面对整他的人的赔礼,钟亦真诚地说:“这是历史造成的,不是哪个人的责任。如果当时我是书记,也会这样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同上)。我们相信这难二十年后迫不急待的表白,纵然粉身碎骨也在之如怡。完全符合儒家忠恕之道,苦中作乐,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人总是力求理性地把握生活规律,既使面对偶然性的事件亦如此。理智地模仿祖宗、模仿前人是我们固有的传统,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走着这条路。因为作为个人,他可以有自己的意志、目的,但作为艺术家,“他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并使之具体化的人,所以有时候艺术家必须舍弃个人的幸福和一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①去表达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 

王蒙小说则表达了这种投影。他的苦中作乐与忠恕之道因果相依,酸涩沉重地包含着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无疑带有一种悲剧意识。不啻把痛苦作为以毒攻毒的药物,以使我们习惯于生活强加给我们的更大苦痛。所以扶这种跌倒了爬起来向后看的人起来,手也真酸、心也真酸。尽管如此,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小说主人公们的气派———最终默从命运的悲壮精神。 

二 

人人皆说王蒙小说表现了一种宏大的气度———对历史谬误的宽容大度。 

其实这种宽容是人类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人自身的缺欠、过失、罪过的妥协、谅解,是对不合理现状的“合理性”承认。对王蒙来说: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该哭的哭够了,该恨的恨过了,我懂得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懂得了要讲废厄泼赖、讲宽容”。②但在读者看来这宽容无异于是对作家忠诚的讽刺。若保持忠贞,应直面人生、以“直道事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聊斋志异》与爱伦坡小说的
    从《红死魔的面具》看爱伦坡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创作观的社
    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小说的书写
    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英美文学之哥特式小说意境赏
    中国古典小说的“团圆”之趣
    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
    浅谈井上靖长篇历史小说《孔
    试谈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