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从肠道艾滋病毒感染机制试论艾滋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作者:何金洋 符林春 周红燕

【摘要】  近年来现代医学认识到肠道淋巴结艾滋病毒(HIV)感染在艾滋病(AIDS)的发病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参考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从肠道论治AIDS的思路。认为AIDS的中医病位在肠道;疫毒侵肠为AIDS的病理机制之一;治疗AIDS时,在补益五脏精气的基础上,应重视清理胃肠道内的HIV邪毒,以提高AIDS的疗效。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医病机; 艾滋病毒; 肠道

作为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致病因子的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被正式发现已有26年,但关于AIDS的防治仍存在大量难题。中医治疗AIDS的潜在功效及优点已在我国AIDS的防治中显示其重要性,如何提高其疗效也已成为目前的重要议题。随着现代医学对AIDS病理机制的认识,中医对AIDS的认识及治疗效果也有望实现进一步突破。笔者试从肠道淋巴结HIV感染在AIDS的发病和进展中的作用,探讨AIDS的中医辨治思路。

  1 肠道HIV感染在AIDS病理改变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1-2],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表达的HIV受体CCR5和CXCR4明显高于外周血及其他部位,可见HIV主要感染肠道黏膜固有层的淋巴细胞。在HIV感染者出现明显症状以前,肠道淋巴结即已出现明显改变,肠道的CD4+T细胞已显著减少;而且抗病毒疗法虽然能迅速降低外周血的病毒载量和升高CD4+T细胞,但却并不能迅速使肠道淋巴结的CD4+T细胞数量恢复。HIV感染早期会出现增生性肠病,这主要由HIV感染导致的肠细胞凋亡引起[3],而此时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在急性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中,SIV感染的数天内,肠道内的记忆型CD4+T细胞数显著减少,肠道的CD4+T细胞的HIV感染率较高(HIV感染者其他组织及外周血中只有少部分CD4+T细胞被HIV感染),且肠道CD4+T细胞的数量在慢性期一直持续减少[4]。以上研究结果说明HIV感染引起的肠道病变既早且持续时间较长。 

  文献报道[5]AIDS临床症状中的腹泻发生率为30%~80%,慢性腹泻的发生率比其他机会性感染高25倍,HIV感染者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是HIV阴性者的13~99倍[6]。另外,HIV感染过程中循环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显著增加,而LPS主要由肠道细菌产生,表明HIV感染程度与肠道通透性、微生物转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7],血浆LPS水平与系统免疫激活程度紧密相关;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浆LPS水平越低,则CD4+T细胞重建的程度越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HIV感染者的肠道病理改变是HIV感染病理的先行者,肠道可能在HIV感染后的免疫激活等关键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2  从肠道感染HIV机制试论AIDS的中医辨治思路

  21 目前中医对AIDS的认识 早在1987年,中医研究院就开始在坦桑尼亚采用中医治疗AIDS。此后的实践总体上表明中医治疗AIDS是有效的,主要效果在于可提高AIDS或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8-11]。中医认为AIDS为正虚邪实之证,以肾元虚为本,疫毒为标,涉及肺、脾、肝、心等脏腑,形成正虚邪盛、五脏俱衰,甚至肾元衰竭的病证[12]。对于其证候分型及演变规律尚无统一认识[13],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可归纳为:AIDS的病因与疫毒入侵有关,病机符合伏气温病的病机,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正气亏损是AIDS病因病机的关键[14]。

  22 AIDS病位在肠道 中医的肠与脾胃功能密不可分,肠道受病必然累及脾胃。而脾胃居于中,为后天之本,因此可能会迅速损及五脏。HIV疫毒一旦被感染即可由腑逐渐或迅速入脏,在此期间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泻等,也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析CT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
    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