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文艺创作的情感作用           
浅谈文艺创作的情感作用
内容摘要: 艺术 是人们精神意识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对社会事物的思维活动,就是审美鉴赏过程,因而隐寓了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文艺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情感的丰富性、情感的倾注、情感的主观性、情感的体悟等几方面探析了文艺创作的情感作用。
关键词:文艺创作、审美感受、情感作用
大 自然 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人们常说泰山的巍峨壮美、华山的险峻峭拔,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庐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文艺创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一、情感的丰富性是蕴孕艺术灵感的前提
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自然”形象(意象)。没有丰富的情感参与,即使我们登临雄伟壮美的泰山之巅,沐浴在绮丽柔美的西子湖畔之怀,搏浪于滔滔的长江之中,又怎会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毛泽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的艺术感受和认知呢?李白与朋友汪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当汪伦在桃花潭处为他踏歌送别时,李白满怀内心的感动即兴吟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款款,触景而发,直抒胸臆。
“诗以言志”、“诗缘情而绮靡”说最能反映我国古代诗学理论强调创作的情感作用。被誉为 中国 文学起源的《诗经》的国风和大小雅等诗篇,就是古代抒情文学的典范。“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刘协《文心雕龙。情采》)
这些说明,文艺创作的前提首先就是创作者(主体)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艺术灵感就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蕴孕并且最终产生。
 
二、情感的倾注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的强烈与否,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主观上对事物的情感淡薄,就无法对事物激引起审美鉴赏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意念。只有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地使得主观上对事物倾注情感并达到一定的感受认知水平,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家审美思维与 科学 家抽象思维的不同在于它的思维活动全靠情感作催动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使得其作品生动且感人。著名的罗马诗人名言——“愤怒出诗人”正恰是一个经典例子。“愤怒出诗人,愤怒在描写这些弊病或者在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和谐派的时候,是完全恰当的。”(恩格思《反杜林论》)
    其实,诗人愤怒的原因在于主观上情感的专注。由于情感的专注,使思维主体往往处于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这种情感的高度集中,使得思维主体对客观意象的感受认识如同被阻塞高涨的江河水一样最终在“灵感”的突破口下非泻不可——完成创作。郭沫若在创作《凤凰涅槃》时就是如此:“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就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犹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的写-----”(《我的作诗经过》)。
古代有关郊寒瘦岛的创作典故如“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虽说的是炼字炼句的例子,也足以说明强烈的创作欲望是在情感的倾注中激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协《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只有对事物对
象倾注饱满的情感,才会激发强烈的内心冲动——创作欲望。


三、情感的审美主观性深化 艺术 构思的成熟过程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面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又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以“艺术”的形式来再现和表现客观社会存在呢?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即社会生活进行情感的系列思维活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竹》创作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在《题画竹》中阐述了画竹的全部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审美感受;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手中之竹——艺术传达
在上述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当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环节(阶段),但它是建立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化阶段, 自然 万物始终还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没有任何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的“艺术”问题,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过程。因此,只有在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通过情感的主观感受,即主观上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直感、直觉,当然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们丰富的社会 历史 的实践经验,才能催动创作进入艺术构思的阶段,促进并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情感的审美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物象,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不同,创作主体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物象组合,最后酝酿催化为“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艺术构思。
四、情感的独特体悟实现艺术创作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
千人百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说心理性格。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精明泼辣,工于心计;薛宝钗的虚伪、世故;林黛玉的多愁善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
    浅谈交通工程隧道通风系统选
    浅谈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
    浅谈修复管道泄漏在石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