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创新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浅谈创新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新都是在这种理论创新的指导、推动和影响下进行的。理论创新是先导,制度创新是保证,科技创新是归宿,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构作社会主义的灵魂和发展动力。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创新工程提供各项条件与保证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性质的国家政权为创新伟业提供了各项优势条件。
  (一)政治条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党的坚强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和创新目标是一致的。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与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创新事业在其目标上是改善人民生活,增强综合国力,振兴中华民族,理所当然地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获得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是其一。其二,我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上还不富裕,生产力

、科技水平还不高,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其他社会制度所没有的政治优势,即有着统一的意志,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聚集起来,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再加之市场经济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相结合,通过竞争机制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一切有利于促进创新的积极力量,从而使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拥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创新是项系统工程,更是项战略工程.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关系,创新本身又千头万绪,它还事关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前途,具有战略地位。搞好创新工作,客观要求组织协调和领导,也就是说创新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而在这一点上,我国又极具政治优势。中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积聚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工作经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都很重视创新,正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地位。党的领导是创新事业成功的政治保证。
  (二)经济条件: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没有资金、设备,没有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要搞好创新尤其科技创新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脱离物质条件搞创新,那是唯心论的表现。当今,尽管我国还不富裕,但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前列;敞开的国门,频繁的经贸交流,数量可观的外汇结余,较雄厚的物质储备,标志着创新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基本具备。正如江泽民所说,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追赶世界科技的先进潮流,把我国的创新事业搞好。⑥
  (三)人文条件:创新传统与创新环境的紧密结合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国家的创新战略乃至终极目标的实现是困难的。开拓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不只是秉承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社会主义中国又是有优势的。
  中华民族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蕴藏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开拓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意志、性格和悠久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永恒精神。今天的中国人无不承继、携带着我们先人创新的血脉与基因,“中国人是聪明的。”
  改革开放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历史机遇,特别是90年代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把创新提升到国家兴亡的战略高度,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创新意识的历史性升华和时代的自觉,而且将之作为一项直接的和现实的工程加以设计、规划,并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予以组织和实施,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得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在此氛围和背景下,无论精英,还是民众,不能不受到创新文化的浸染、滋养,不能不为个人的成长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创新,这就是我们文化、社会的价值取向。
  此外,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自1999年起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它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挺进,人才资源在数量进而质量上的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及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不断涌现的时代,必将是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时代。”⑦
  总之,创新与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对立,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构成良性互动,共同作用并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民族的创新必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带来生机和活力,而后者又将为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
    浅谈交通工程隧道通风系统选
    浅谈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开发高中作文创新思维赏析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