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从激发社区活力的角度谈住宅入口改造           
浅谈从激发社区活力的角度谈住宅入口改造
甚至一位老人在家的“空巢家庭”(占调查总数的19.3%),在失去相处多年的老邻居之后他们急需找到新的聊伴和串门对象,但现有的住区内恰恰缺乏刺激居民发生交往活动的因素。
  2.2.2公共空间日益不足
  旧住宅区大多采取行列式布局,日照间距基本满足要求,宅前宅后作为公共空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住宅本身功能不完善,诸多底层住户向外私自搭建以扩充居住面积,在占用公共空间及绿地的同时,带来卫生死角,影响社区环境美观,从表中73%的人对公共空间持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的态度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原有规划往往对未来停车考虑不够周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住户购买私家车后随意停放占用社区公共空地,造成公共空间日益紧缩现象,有5.1%的居民反映了此类问题。(图2)
  2.2.3安全性不足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有不少居民反映社区内的偷盗问题,损失比较严重的是公共财产部分,如电线电缆等。由于住宅多是分时段建成,缺乏统一规划管理,造成整个旧住宅区对外出入口较多,无法形成封闭管理,特别是各个住宅单元的入口,一是缺乏有效地管理,可以随意进出,二是部分入口处在偏僻角落,周边显得过于脏乱缺乏生气,容易蕴藏犯罪(图3)。
  2.2.4住区缺乏特色和认同感
  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教授克莱胡斯在1980年代其主持的德国IBA①新建住宅项目中,对城市历史空间提出了“批判性地重构”的指导原则,并鼓励住宅单体的多样化,明确指出一个住区内的新建住宅建筑应委托给多名建筑师设计完成,以创造住区的多样性,增添鲜明的特色,加强对居民的吸引力保持社区的活力[1]。但我国20世纪70~80年代大批量建设的住宅建筑过于雷同和单调,尤其是在同一个小区内,住宅单元入口的形式千篇一律。调查中居民普遍认为自己居住的小区毫无特色。
  2.3小结
  激发社区活力的核心在于创造人的交往活动和公共空间,社区活力的直接表象即是住区中人的活动。而现有旧住宅区其复杂的人员组成以及原本品质就不高的公共空间日益紧缩等问题,势必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加障碍,为此我们在从事改造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关注社区活力的问题,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场所和空间,创造机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
    浅谈交通工程隧道通风系统选
    浅谈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
    浅谈修复管道泄漏在石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