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植灌促林过程中碳贮存的变化           
植灌促林过程中碳贮存的变化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摘要在长汀河田八十里河流域,以采取植灌促林生态恢复措施后严重侵蚀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严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在实施恢复措施后的固碳功能和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经过恢复措施,土壤的碳贮量为54.14 t/hm2,为光板地的3.23倍;其中土壤表层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0.65 g/kg,为光板地的1.1倍;土壤微生物碳(MBC)含量为1.46 g/kg,分别为光板地和风水林的18.25、4.56倍。表明经实施生态恢复,土壤吸存了更多的碳,表现出碳贮存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植灌促林;碳贮存;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碳
  中图分类号S718.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0-0275-02
  
  我国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4%,土壤碳库约占全球的7.30%,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km2,这些地区成为“碳源”,不能起到“碳汇”的作用。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因森林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极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红黄壤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61.5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7.5%。长汀河田、安溪官桥、诏安陂等严重侵蚀区均为花岗岩区,土壤侵蚀强度大、类型多,大量发育浅沟、切沟、崩岗沟等类型,在我国南方花岗岩侵蚀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3]。大量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出现成片的侵蚀退化生态系统,形成“侵蚀劣地”、“红色沙漠”、“白沙岗”、“光板地”等景观[4],泥沙抬高河床、淹没农田、淤积水库,并导致沙旱、水、涝、灾害的发生,这些地区均大量开展了生态恢复实践与研究,以期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2]。
  中亚热带花岗岩发育红壤的水土流失区中,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属典型区。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省各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联合攻关协作,采取了种草促林、植灌促林、栽阔促林、封禁管理、营造经济林等多种措施开展生态恢复工作,建立了八十里河、水东坊、罗地、伯湖等示范点,在当时取得了巨大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