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发展特色加工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千方百计强化科技支撑,让科技为农业发展导航。通过实施优种工程,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比较效益,是科技兴农的一个例证。这有力地证明,没有科技,就没有高品质、新产品,更不会有低成本、高效益。农业科技包括品种、技术、工艺等诸多方面,如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则重在推广。但科技推广又是必须靠高素质的人来掌握和运用的。要想使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活力源,必须强化科技服务。邱县通过开展培训、实施科技兴村计划等措施,大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对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突出表现是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比较落后的农业并存这种“二元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保护农业和发展农业?针对这一问题,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应运而生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构成农业产业化,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一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要立足于当地优势;三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四要形成经济规模;五要组织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六要实行企业化经营。这六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把农业改造成能够与国内外大市场相衔接的产业。这中间,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市场+龙头企业+农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连接与衔接过程中,农业得到了改造,企业得到了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得到了结合,当地农村经济顺利地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大循环。这样,解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才有了前提。要把农业引进市场,靠农民自己致富。如果农业还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上,农民不仅难以真正进入市场,就是进入了,只是一家一户的小船,也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所以,只有靠农业产业化这只大船,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并在海洋里扬帆远航。农业产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可见,农业产业化是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最终落脚之点、最主要的实际操作点,内容丰富,前景广阔。
(三)正确发挥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中的作用。调整农业结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利国利县利民。它涉及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在其中必须准确把握调整定位,既不能剥夺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事事干预,也不能什么也不管。调整结构的必然结果是直面市场。市场有机遇,也有风险。要一家一户去面对市场风险,农民承受不了。为解决这一问题,邱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尽可能减少了农户风险或风险共担。这样,既能带动一批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又能帮助单户农民解决市场信息不灵和营销能力有限的问题,实现带农增收。同时,政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由单纯的下指标、发命令向以引导和服务为主转变,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扶持、典型示范等手段,把握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所有这些都要注意把握一点,就是尽管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改变农民多年的种植习惯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最重实惠,缩短这个过程的方法不能光靠行政命令,关键是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自觉自愿地调整结构,实现增收致富。
(四)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增收成果。农民负担问题,是影响农村发展与稳定的大问题。只有农民的负担减下来了,才能从实质上促进农民增收步伐,维护农村稳定。当前,减负关键是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农村税费改革。除此之外,在减负上邱县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清理清退县直执收执罚部门编外人员工作。规定除司机、门卫等特殊岗位外,不论资历,不看关系,不看后台,实行“一刀切”。对回流者、明走暗留者,严厉追究单位一把手的责任。近年来,全县共清退200余名编外人员,使乱收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仅此一项,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100万元,效果是明显的。
(五)积极应对“入世”,辟碎新的增收渠道。入世是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小麦、棉花主产区影响很大。尤其对小规模生产的农民,因受资金、技术方面的局限,短期内收入可能下降。但入世是把“双刃剑”,它的积极作用也很多,尤其对肉类、果蔬、纺织品的发展比较有利。本着发挥优势、趋利避害的原则,必须切实拿出入世后的应对措施,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就发展县域经济而言,一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引导更多的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向工业化过渡。二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其要把畜牧业“蛋糕”做大,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三是大力培育棉花精深加工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抢占国际市场。
新阶段下的农民增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完善新措施,一以贯之地狠抓落实。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