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范文 >> 和谐社会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实现公民权利的绊脚石           
实现公民权利的绊脚石

摘要:近些年来,有关于国家机关行政、执法的“潜规则”,媒体已经曝光了太多太多。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潜规则”早已成为了显规则。本文中的“潜规则”其实质是国家公权力规避、“歪曲”法律,滥用权力的行为。它的盛行严重地侵犯了公民权利,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让公民对政府、对社会产生了信任危机,并且使得宪法和法律成为了一纸空文。在现代法制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通过转变执政理念,建立合理的“权利——权力”结构以及完备的监督制衡机制等方式清除潜规则,保障公民权利,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潜规则公权力公民权利

从xx市交管的“钓鱼”执法事件,到xx省xx县公安局许苏瓴自曝基层公安潜规则;从公安机关的刑讯逼供到近来频频曝光的看守所“躲猫猫”、“洗脸死”、“喝开水死”、“粉刺死”事件;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成为政府的一大财政支出到法院在城市拆迁纠纷中的不作为……近些年来,有关于国家机关行政、执法的“潜规则”媒体已经曝光了太多太多。虽然当事者每每总能提供各种荒谬程度各异的辩解,但公众始终倾向于相信这些潜规则的存在绝不只是个别的偶然。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从某种程度上,潜规则早已成了显规则,公众早已见怪不怪了。但在这些“潜规则”之外,公民权利却始终在流浪。

何谓“潜规则”?创立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告诉我们:“所谓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它是相对于“元规则”,“名规则”而言的。如今,“潜规则”可谓是遍及各行各业,娱乐圈、官场、职场、学校……无处不在。LoCAlHOSt从上文笔者的列举不难看出,本文中的“潜规则”仅仅是指国家公权力规避、“歪曲”法律,滥用权力的行为。那么,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已日趋成熟完备,各种“名规则”已由律法明文规定确立的今天,这些“潜规则”何以如此有市场呢?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统治历史传统的国家。在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诸多优秀品质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沿袭了他们的某些陋习。封建特权思想,或者说“官本位”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思想之下,“就没有一个人是公民,人人都认为上级对下级没有任何义务;人们认为彼此间唯一的联系就是,这一部分人加给另外一部分人惩罚”。在国家机关工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是一个官员,你的头上有着一顶十分耀眼的光环,即“××国家干部”。这种观念不仅政府工作人员有,老百姓也是这么想的。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应该秉承的理念又是什么呢?是“公仆”意识。国家工作人员时时刻刻应该想到的是,自己拿的是纳税人的钱,应该处处为纳税人服务,为纳税人着想,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但遗憾的是,在现今中国社会,这种理念并未被普遍认同。

二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驱动。这些利益有经济方面的(如经济执法,为部门创收),有政治方面的(如完成上级指标),也有权力方面的以及其他方面的非公共利益等。他们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国家机关、行政部门的执法,“调整”和“修正”着严格的法律规则,更使得某些官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铤而走险。

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我国现阶段的监督手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重自我监督,轻外部监督;重自我批评,轻公众评价;重形式监督,轻实质监督;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够。而这些部门中的“潜规则”近些年来之所以会频频曝光,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虽然各部门极力掩盖,但不代表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久而久之,必然会浮出水面,暴露于阳光之下;其二互联网的普及功不可没。但仅仅凭借媒体的曝光,已远远不足以消灭潜规则。

综上分析可知,“潜规则”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绝非偶然。而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严重侵犯了公民权利。“权利是公民人格独立的外在表现,是公民保障人格独立的补充”。它的“一边连着公民的独立人格,另一边连着法治”。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明确赋予了公民广泛的个人权利。20**年,更是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宪法。因此,“潜规则”的盛行,是对公民权利,乃至生命的肆意践踏,同时也将神圣的宪法踩在了脚下。

其次,“潜规则”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并使得宪法和法律成为了一纸空文。“潜规则”既不公开也不透明,掌握并受益于它的人更不会将其告知于旁人。但它却实际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比明文规定的制度有着更高、更有效的约束力,在“潜规则”的淫威之下,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实际上成为了一种制度的装饰品,人们对自己行为的预见及评价充满的种种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再次,“潜规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如前所述,“潜规则”之所以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的唆使,而千方百计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性之使然。由于它是藏于桌子底下,匿于铁幕之后的,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它的隐蔽性恰恰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最后,“潜规则”让公民对政府、社会产生了信任危机。“潜规则”的盛行,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法治社会的正常运行,而且直接导致了“显规则”在法律运行中实际被废止的结果。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公民对规则不再拥有可预见能力,权利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戏剧表演,而这场表演的背后则是“显规则”不再对公民社会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一种规范制度之所以被公民所信赖,所推崇,是因为这种规范制度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公益性,如果规范制度经常为“潜规则”所动摇甚至颠覆,那么规范制度的执行者在拥有相应权利后就变成了公民的利益竞争者,成为了公民权益的敌人,所谓信任自然也将不复存在。从“潜规则”本身来看,其所具有的隐蔽性也恰恰成为“潜规则”不能成为规则的致命缺陷。规则之为规则,正因为规则是可重复实验的,在某种假定条件出现后必然会适用的规律性原则。而“潜规则”则不具有这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范文:

  • 下一个范文:


  • 看了《实现公民权利的绊脚石》的网友还看了:
    [范文大全]公民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月活动方案
    [范文大全]领导讲话:城建及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会议讲话稿
    [范文大全]城建及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会议讲话稿
    [范文大全]有色金属产业通过企业创新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范文大全]关于创新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的根本之策
    [和谐社会]论公民的保密义务
    [和谐社会]实现公民权利的绊脚石
    [和谐社会]实现公民权利的绊脚石
    [范文大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三方面突破
    [范文大全]农民工基本权益实现状况调研报告

    和谐社会
    普通范文人大代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
    普通范文解放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普通范文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大
    普通范文试论如何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体
    普通范文浅议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的调查
    普通范文构建和谐××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普通范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妇女工作思考建
    普通范文试论如何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体
    普通范文举剑除毒魔 倾力创和谐
    普通范文提高执政能力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普通范文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普通范文强化措施禁烧秸秆利国利民
    范文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农机局2010年终工作总结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科委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普通范文[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改对策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小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
    普通范文[个人简历]室内设计毕业生个人简历
    普通范文[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普通范文[和谐社会]水库移民工作论文:持以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机场领导班子工作汇报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创建省级优质服务窗口经
    普通范文[实习报告]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小区服
    普通范文[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0年姜文作品《让子弹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1年春季学期人教版小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供电公司学习廉政准则简
    普通范文[先进性教育]浅谈新时期党员先进性的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机构编制工作中需贯彻以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会议发言稿]暑期招生动员大会发言
    普通演讲[爱国演讲]国防教育的爱国演讲稿范文
    普通演讲[会议发言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
    普通演讲[节日祝福语]2011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什
    普通演讲[主持词]2个联欢会游戏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中教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竞聘
    工作范文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在 xx展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普通领导讲话[经济工作]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劳动合同(外商投资企业2
    普通汇报体会[征文演讲]水务系统演讲比赛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某市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工作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省卫生厅厅长述职报告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市林权制度改革情况思考
    普通总结[自我鉴定]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评语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生产机械局领导干部工作汇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公安庆七一表彰会致辞
    普通汇报体会[思想汇报]2011大学生学习两会思想汇
    普通总结[自我鉴定]见习教师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