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生存危机才能获得解决,大陆台商投资盈余所得才能回流,岛内经济景气才能快速复苏。
(三)提出“振兴经济方案”刺激内需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台“行政院”为提升景气发展经济,提出“振兴经济新方案”。“振兴经济新方案”包括发放消费券、扩大公共建设、推动都市更新、鼓励民间投资,以及产业再造等四大纲目。全案所需经费,除2009年消费券829亿元新台币外,另将提列2009年至2012年公共建设经费,每年约1000亿元新台币,四年共约4000亿元新台币。
“扩大内需方案”固然以推动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公共建设为上策,但诸多治本政策,通常旷日费时,而且往往受制于非经济因素,很难马上达到预期效果。发放消费券尽管只能带来短期效应,但限期使用,既可贴补民众,又可直接刺激消费,带动生产活络,对刺激景气应可发挥一定的效用。鉴于出口已经大幅衰退,占岛内生产毛额比重六成的民间消费,消费信心不断下滑,较诸投资意愿低迷不振的严重性有过之无不及,刺激消费实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事实上,不只台湾,全世界都面临同样问题,最近几个月来,除了美国之外,包括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及欧盟许多国家,都先后采取退税、发放现金或发给消费券等方式,补助人民生活负担费用,其目的无非希望通过刺激消费来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几经波折,台湾当局终于决定,将编列829亿元新台币的特别预算,在农历年前发放每人消费券3600元新台币,预计可以提升明年经济成长率0.64%。
消费券方案有助于食品、百货等快速消费品行业和建材、钢铁等基建行业纾困,但对目前受困极深且是台湾颇具竞争力的电子业却帮助不大。lOcaLhOST同时,岛内市场有限,借两岸通航的便利,助推台商开拓大陆市场,可能比单纯扩大内需更为奏效。台湾当局的一揽子方案有望减缓台湾经济下滑走势,但受美国和大陆市场影响深重的台湾,仅靠扩大内需难以真正治本。
三、加强两岸企业金融客户也都在转投大陆,在一定程度导致台湾银行业盈利能力整体偏低。持续两位数高增长的大陆金融业对台湾银行业而言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二)加强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其一,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是台湾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台湾自身经济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台湾需要加强与祖国大陆经济金融的联系与融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当前和未来国际金融发展大势所趋,也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经济体发展的速度和效率。陈水扁执政期间制造两岸对立,推行“台独”路线,在国际政治上处于孤立境地,政治孤立必然使台湾陷入经济孤立,因为其在“台独”路线上,不可能广泛参与国际或区域的多边金融合作机制活组织,便不能全面享受相应的贸易优惠、投资便利、监管协调等利益。因此,台湾作为高度外向型经济体,不可能求得与大陆在政治上长期对立、经济与金融上长期隔离状态下的双赢博弈解。台湾要取得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摆脱政治经济孤立,走和平统一的发展道路,加强与大陆的经济金融联系,这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台湾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基础。
其二,加强两岸金融合作是深化两岸经贸交流的必然要求。近三十年来,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不断突破两岸政治关系的约束,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加强。两岸庞大而活跃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必然内在衍生出对两岸货币兑换与结算、进出口融资、信用证的开立与通知以及其他形式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必然对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台商海外投资最多的地区,两岸之间巨大资金流动的畅通无疑是台湾要成为区域或全球运筹中心的一个重要保证。由于岛内经济结构的演变,为经济服务的银行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而随着岛内保险密度和深度的上升,保险业在岛内的发展潜力空间也逐渐缩小,竞争环境加剧,台湾保险业急于赴大陆寻求市场;台湾证券业家数多规模小,岛内证券市场比较封闭,基本属于内生性变革,上市资源缺乏,券商竞争激烈,台湾地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赴大陆求发展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上策。
其三,两岸金融业发展的互补性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客观基础。一方面,台湾金融业在市场化、自由化、对外开放、国际接轨的时间与步伐方面都先于大陆,在金融创新与管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大陆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另一方面,当前大陆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市场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可以为台湾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岸金融业发展的潜在互补性与互利性,既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也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马英九提出要将台湾建成亚太资产管理中心与营运中心。台“行政院”进一步提出“吸引外资来台设立总部,发展金融中心”的构想,但重要的一条是,在进行两岸金融合作的同时,台湾必须采取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允许大陆资本进入,才有助于资金的回流,以及两岸资本的顺畅流通与金融业合作,才可促进台湾区域性金融资产管理中心的形成。
四、加强两岸合作有利于台湾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台湾以服务业为主干、制造业占重要地位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支撑了十年台湾经济的稳定中速增长。但21世纪以来,面对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这种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力量已日益消弱。
(一)台湾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面临挑战
台湾产业转型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台湾服务业主导地位确立,但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一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降低,二是服务业存在“早熟”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产业超过70%,服务业就业人口也占70%左右,即服务产值比重与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保持一致,但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