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 |
|
|
邓小平理论关于“加强思想*教育”的论述中,将培养“四有”新人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直接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奋斗方向。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赠与《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将培养对象的标准演化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最终完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还具体说明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是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他在回顾80年代的工作得失时深切地认识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教育。”在今天,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四有”的基本涵义 “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是指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LoCAlhOst (一)关于理想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目标的首个要求就是有理想,这里讲到的理想是指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在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一种代表群体前途,体现群体根本利益的价值目标的自觉确认,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最高理想信念是实现*主义,最低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信念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灵魂,丢掉它,我们就会六神无主;它是团结一致的纽带,丢掉它,我们就会丧失光明的前途。 (二)关于道德 道德是指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生活而产生的,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指的道德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的社会道德,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精神,是中国公民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觉行动,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 (三)关于文化 [1] [2] [3] [4] [5]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加强问题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个论文: 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
|
|
看了《浅谈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的网友还看了:
[法律论文]浅谈我国经济犯罪死刑的废止 [法律论文]浅谈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渎职罪主体资格探析 [法律论文]浅谈文化迁徙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 [法律论文]浅谈渣滓洞看守所被关押人员被捕原因略考 [法律论文]浅谈马锡五审判方式对现代司法制度的影响 [法律论文]浅谈在《东盟宪章》下解决当前法律问题 [法律论文]浅谈破除制约瓶颈、拓展路径空间,不断开创消防法 [法律论文]浅谈有关司法实践中风俗习惯的适用分析 [法律论文]浅谈对歌曲作品的认定以及对歌曲作品权利主体的认 [电子机械]浅谈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