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旅游的隐性和谐           
论旅游的隐性和谐
起,但旅游地因素是不变的,不能指望依靠旅游地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还得依靠旅游

者本人。
  2.旅游地关怀旅游者。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和谐,实现的地方是旅游地。实现和谐的条件也主要依靠旅游地来创造。作为旅游地,必须以旅游者为本,了解和理解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主要特点,站在旅游者角度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用自身文化特色吸引旅游者,而不是一味迎合旅游者特别是强势文化旅游者的某种阴暗心理需要。总的来说,要真正体现对旅游者的文化关怀、人本关怀,了解和理解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主要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文化不可谈论先进与落后,而更应该注重其多样性,即不同文化各有其特点,不能论优劣高下。因此,作为旅游地,了解跨文化旅游者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几大最基本的文化系统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际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是直接的、直率的,而亚洲人则是间接的、含蓄的。西方人的交际类型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辩论体系,信息交流通过理性的辩论来传达,强调最终的信息表达是交流过程最重要的方面。与此相对照,亚洲人的交流方式重在情感交流的一致性,和交往的愉快感。
  了解不同的文化交际方式,自然就会减少文化误会。从人本角度照顾跨文化旅游者的基本需要。要了解和尊重跨文化旅游者的基本需要和行为方式包括旅游方式。各国旅游者都有一些源自于自身文化习惯的旅游方式,譬如说中国旅游者多以走马观花为主,喜欢多看些地方,“到此一游”,马不停蹄,日程安排得很紧,而且希望东道主把一切都安排好。但中国人如作为东道主,也以这种方式去安排美国旅游者,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东道主为了向游客表达热情,把客人的所有日程都安排得紧紧的,而没给游客留下时间去私下里体验中国的生活方式,这被认为是对游客自主权的一种侵犯,也是对游客能力的不信任。
  另外,在旅游服务方面,也要照顾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就饮食方面而言,要尽可能适应各国游客的需要。否则,好心也有可能办坏事。例如,导游带西方游客到宾馆用餐,向客人推荐狗肉煲、活鱼活吃、猴脑等菜肴,游客不但不领情,还会提出抗议,他们无法容忍对动物的虐待行为。在礼仪方面,不光要尊重旅游者,还要事先了解和熟悉不同文化的不同礼仪习俗,以免到时出现尴尬局面。在旅游商品和旅游项目的设计方面,只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才能使旅游者真正感兴趣,才能使旅游者真正有文化收获,体验旅游地文化的精髓。当然,这些特色最好是原色的,朴素的,原汁原味的,或加以成功升华的,而不是虚假的,过于包装的。在这方面我国有较多的成功经验,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旅游,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的古代城镇旅游,北京的庙会,天津的古文化街,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等。

  二、人与历史的和谐
  
  人类进行旅游活动,走进生态自然并不是惟一的形式。古人说得好:“山以贤称,境缘人胜”,中国文人心目中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这块土地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其他类型的名人是否有联系。如果有联系,人们对这块的感情就会无形中加深。景区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为人格力量的化身,从而吸引游人流连徘徊,产生思古之幽情。当游人穿梭于险峰幽谷,触摸其间的峭壁清泉,总能从中领悟先贤的人格之美,感悟其不灭的精神力量。旅游过程正是一种连接历史,又通向未来的连续的“文化流程”。空间型跨文化旅游,使旅游者超越了自身生活空间的限制,了解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间型跨文化旅游使旅游者沿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在时间里漫游,去领略历代人类的生活和创造。人类在历史的演进中创造了大量的文明,走进凝结着人类智慧和才能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历史长廊,旅游者可以体味作为主体的人类的生命历程,产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深认同,相伴而生是丝丝的敬畏和淡淡的亲切,转而变成一种心灵慰藉,一种与历史、与文化同呼吸共命运的祥和。例如,方岩借胡公大帝出名,胡公大帝借方岩签诗出名。无论是笃信胡公的香客,还是寻芳探胜的游人,每年数十万的游客几乎没有不到胡公殿求签的。方岩签诗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它以典故作为构思的基点或借典故拓展诗的内容,运用双关、歧义、隐语、拆字等多种修辞手法,为求签人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造成多解、多义、意蕴模糊的表达效果,易于与求签者的心理相接轨,去领会神秘的预兆。
  人与历史的和谐是旅游审美的最高级阶段,旅游者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是不同的。精通历史的考古学家面对历史的遗存时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之达到的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崇高境界。每个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任何人都不能隔断历史,在浩繁的历史面前,面对承载着无数先民智慧的物质载体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的体验
    中职旅游专业培养实用型旅游
    责任旅游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
    交通枢纽城市的旅游交通与旅
    我国旅游活动类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
    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改革探
    旅游管理(财会)专业教改研究
    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从体验式教学论旅游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