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市场经济文化的呼唤:培养具有现代道德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           
市场经济文化的呼唤:培养具有现代道德和心理素质的主体人格
1)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2)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积极的能动体,都是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承担者。
  (3)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育活动,都是教育活动主体;外界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意识发生作用。[9](P.79)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重视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应注意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其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尤为重要。
  自我教育的要求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与开端,只有学生具备了自我教育要求,才为以后的一系列自我教育活动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也就是使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这实际上是青少年学生把外界教育要求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就要帮助学生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提出的教育要求,了解其正确性,并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为青少年学生始终不懈地朝着教育目标前进提供可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道德判断、道德选择。
  杜威在其早期的纲领性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提出“教育即生活”,并不留情面地对传统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状况进行严厉批评。但不幸的是,20世纪的教育仍然与生活相割裂,远离了生活。这里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与灌输;二是只注重琐屑行为的训练和消极防范。这两种倾向都漠视了发展中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在方法上都采用了强制灌输。但,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为“具有知识并不就是教养,只有把精神的内在本质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教养”[13]更不幸的是,教师总是警惕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则和常规的形式,总是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上,总是只注重防止失败,总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总是企图把那些自认为“永远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其实,这是极不明智的。任何事物,包括规定、规范都是不断发展的。在变化迅速、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正确”已是一个可变的成分,而且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学生“自主决定”最终确定其“正确的身份”。在一个开放的、信息来源多端的社会,又如何让学生闭目塞听?与其让学生接受外界文化的“自然影响”,不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别、自主选择。我们的教育要摆脱困境,要想得到发展,就应努力从人的主体性建构的视野中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在现时代的多元文化中,面对价值观矛盾、冲突的情况,就应指导青少年学生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这是德育和心育共同的任务。 
  道德判断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善恶、是非、公正合理与否的断定。它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是进行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发生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柯尔伯格用九个道德两难问题,如“海因茨偷药”,启发学生在道德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谈或辩论、作出道德判断。同时在讨论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的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作出价值选择的能力,对同一思想体系,道德体系中不同的规范作出选择的能力;按照某一规范完成一种社会活动、道德活动时,从同时存在的几种不同行为方式中独立地、灵活地选择

一种最佳行为方式的能力;实际执行某种思想、道德规范的能力。”[9](P.75)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选择自主性程度往往是学生道德行为自觉性水平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学生“希望学校的道德教育能给他们以一定的选择余地,能对他们自主地确立或改变道德取向真正有所帮助。他们开始逐渐将选择道德取向视为自己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利,并逐渐对学校与教师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利的行为‘深恶痛绝’”,[14]他们“愈来愈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过多地指手划脚”,也“愈来愈不会将自己的选择所致后果随意咎于他人”[14]。青少年学生渴望拥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掌握道德选择能力,学会道德选择。以便青少年学生在多元的价值冲突中能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
  柯尔伯格经过长期的研究指出,儿童(广义)是“道德哲学家”,因为儿童同教师和成人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思维方式,儿童能够自发地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仅如此,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总而言之,儿童的发展自有他们的规律。很显然,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人性的教育和教育的人性的本然要求。主体人,应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无论怎样,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浩.伦理智慧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农林院校《政府经济学》教学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北京城市经济战略摇摆会带来
    低碳经济战略下环境服务市场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国外低碳经济战略分析及启示
    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与期货市场
    西柏坡公路隧道工程太阳能照
    试论经济型数控车床典型故障
    2011社会经济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