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新时期传统道德教育之意蕴和实现路径           
论新时期传统道德教育之意蕴和实现路径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教育 的意蕴,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路径积极开展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使传统道德服务于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和 现代 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教育 实现路径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曾提出“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守”的观点,其意为一个民族如果囿于传统,没有创新精神,便不可能 发展 ,而抛却传统,割断 历史 ,将会失去立足的根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蓬勃发展,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今天,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为民族不断进取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从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毋庸置疑,丰厚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呈“伦理型”特征,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流文化。那么,新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意蕴何在?其实现路径又是怎样的呢?
  
  1 新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意蕴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卷帙浩繁,义理宏深,虽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的荡涤冲刷,依旧闪耀着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它蕴涵着许许多多合乎 规律 性的、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道德资源。新时期传统道德教育的意蕴或内容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克己奉公、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纵观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即公忠原则。从《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到《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再到汉初贾谊《治安策》所阐发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不断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宋明 理学 家所强调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在剔除其为封建国家效忠的消极方面之后,可以体味到一种为国家民族公利而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这种“为公”精神的培育就是强化对群体、国家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并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建立在“义以为上”的道德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国家利益是大义,超越个人利益之上,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甚至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大肆宣扬“ 政治 文化一体化”,叫嚣“民族国家的时代结束了”,这对于人们的爱国观念产生消解作用。其实,国家依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活动主体,也是捍卫民族利益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所以说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通过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可以培育广大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人们的报国之志,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市场经济的运行更多是依靠利益驱动,极易产生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负面效应”。[1]中国古代“义以为上”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能够促使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纠正见利忘义、金钱价值泛化的不良倾向,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2)博施仁爱、推己及人的仁爱传统教育。在人与人相处中,传统道德特别强调推己及人、关爱他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以仁作为其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的基本涵义界定为“爱人”,并作了全面阐释:从积极方面立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立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应当从欲望、情感、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样便能达到人际和谐。儒家仁爱精神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熔铸入了民族魂,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之一。虽然儒家的仁爱论以封建宗法制为构建基础,具有时代局限性,但是作为处理人伦关系、人与 自然 关系的根本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加强仁爱教育有利于涵养和保持敬老慈幼、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3)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诚信传统教育。在传统道德中,诚信历来被视为“立人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把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强调:“民无信不立”,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任凭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在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理念。因为“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活动极易造成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僭越”,[2]使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功利化和世俗化倾向,于是“道德危机”和“价值颠覆”便日益困扰着人们。所以,当前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通过富有成效的诚信教育使“诚实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使“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蔚然成风,形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环境。
  (4)修己慎独、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注重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这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往往成为为国为民而“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精神支柱。从《易经》中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到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这种精神追求在人生价值中的体现。而且这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 哲学 相联系,总是同“发奋忘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持生态度共同发展的。为达到理想境界,传统道德认为应该切磋践履、养气修身、变化气质。儒家强调要“克己”、“内讼”、“养心”、“慎独”、“正心”、“诚意”、“修身”,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尤其是重视“力行”的修养方法。宋代的朱熹强调“道学问”和“尊德性”的统一,明代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都强调知善行善是修己慎独的关键。古代的修身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修己慎独的传统教育可以引领人们致力于人格品位的提升,追求内心世界的安宁与充实,保有淡泊名利、讲求奉献、自强不息的持生态度。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
    试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土建
    浅析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中的
    论新闻敏感和新闻责任感的关
    探讨新时期公路桥梁企业思政
    国际贸易理论新进展
    论新闻传播教学的“教”与“
    探析新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支出
    论新闺阁艺术与传统闺阁艺术
    新时期如何推进高校档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