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老子的虚静观研究           
老子的虚静观研究
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司马迁
  面对世事的纷扰,老子主张人生应该致虚守静。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源,道体虽然为虚,但是它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这里的“虚”并不是指空虚无物,而是形容一个人谦虚谨慎,胸怀坦荡。虚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满的意思,自满会产生许多的弊病,自满会让人停滞不前,无法进步。
  有关老子思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水的意象﹑处世哲学﹑无欲观﹑ 教育 ﹑和谐﹑环境等理念的领域,对于其“虚静观”思想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将比较全面﹑系统地对“虚静”进行阐释。其中包括:“虚静观”的涵义,“虚静观”的作用,“虚静观”的当代价值。对于虚静观的涵义,首先从老子的《道德经》的篇章中选取有关虚静内容的描写;其次,简单地从佛道儒的关系阐述虚静观;最后,从虚静观的认识发展论(《大克鼎》—《老子》—《管子》—《庄子》—《荀子》)进行说明。对于虚静观的作用,首先从虚静观中“静”的作用出发,包括“以静制动,以静养智,宁静致远,清静无为天下正”四个方面;其次,从虚静观的 艺术 作用出发,包括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茶道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虚静观”之涵义
  (一)老子的虚静观
  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心理能够不断保持平衡,不能靠一时的想通某个道理,而是要靠内在的修养: “虚”、“静”。 “虚”是什么意思?“虚”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灵,灵就能动,所以叫做虚空,叫做通灵,叫做灵动。当你的心虚了、空了、通了、灵了,你就灵动了,你就聪明了。“静”是什么?“静”就是清,静了就能够清,清了就能够明,明了不就聪明了吗! “虚”了“静”了,心理、人格有了力量,就永远能够抵抗外来的诱惑与干扰。但这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老子讲六个字,第一个“致虚极”,要达到一个极顶,虚的极顶。什么叫虚的极顶,就是不断地历练,达到一个高境界,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整个全过程修炼到这个境界。

  (二)简述佛道儒的“虚静观”
  佛教倡导清心养神,即“戒能清心”,“定能生慧”。这里“戒”实际上是清心法”。佛家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发慧必先修定。佛法的定、寂、静、空、诚、虚为养神境界,而慧、感、知、灵、明、觉则是养神的功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经》主张“清静无为”、“抱神以静”、“少私寡欲”,强调“虚其心,实其腹”,主张“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还精补脑”,“虚静修神”,排除忧患,以免神躁,才能长寿。道家的“虚静说”强调的是本体,是内在精神,是人与外界的超功利关系,是人的自由本质,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的。
  儒家主张“非礼勿为”,心有礼则为“正”,意有礼则为“诚”,身有礼方为“立”,人有礼方为“仁”,“正、诚、立、仁”正是人心身健康的标准。“静而能虑”这是儒家的“养生法”。阐明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明则智慧生”。但是,由于儒家整个哲学思想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功利关系,过于强调社会理性,过于强调“致用”,因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伦理教育和认识教育方面,它的“虚静说”对审美的影响也主要是外在的、理性的调节作用方面,未能深入地契合审美心灵的实际。
  (三)“虚静观”认识论的发展
  (1)《大克鼎》上的“冲上劂心,虚静于猷”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虚静”并不是庄子的原创,早在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中就有“冲上劂心,虚静于猷”的讲法,指的是敬天崇祖仪式中的一种谦逊、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
  (2)老子的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就是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消解、清净,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本清纯圆满的人心闭塞、骚乱。“守静”,是致虚的必经途径。人通过守静的功夫,洗涤心灵上蒙受的喧嚣与尘埃,恢复心灵的清脱空明;从而拓展心灵的新空间,积储生命的能量,在深蓄厚养中实现灵魂的升华。
  老子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建立在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哲学尤为关注理想人生问题,强调人的修养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儒家讲修身是为了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道家讲修身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目的。在道家看来,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作为宇宙中的人也应该是和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往往被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因素所缠绕,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清除妨碍和谐的各种干扰,让心灵恢复到原始的朴素状态。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理过程。从宇宙论和认识论角度讲,“道”是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而虚静则是“道冲”(虚空),是道的本体存在形态。道的这种特殊存在形态,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人的一般感知方式所认识。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实践美学视野下的虚拟美学
    浅析儒家人生哲学之孔子的人
    人民币参考货币篮子的实证分
    兰州牛肉拉面与狗不理包子的
    论荀子的礼法统一观
    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虚拟技术
    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课堂教学
    孩子的怪问、父亲的妙答3则
    踩影子的乐趣
    简析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