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论文联盟*编辑。

英华书院与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教事业。此时的马礼逊虽然熟识中文典籍、精通中国官话和粤语,但布道工作却颇费周折,局面难以突破,米怜夫妇的到来,使得一心要建立对华传教基地的马礼逊看到了希望。他们辗转于南洋群岛,四处寻访适宜传教之地,最终选择落脚在马六甲,编印书报,设馆授徒。新闻史的研究表明:在马六甲印刷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近代化中文报刊,也就是说,“中文近代报刊的历史、中国土地上近代报刊的历史”,是由几个外国人揭开序幕的”。①如今,当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浓厚宗教意味的刊物时,历史的主体往往就模糊了,而合法的叙事必须进行,为开拓对华传教事业而创建的英华书院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创建英华书院之缘由
  
  马礼逊和米怜要在中国传教,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清朝政府的闭关禁教政策。清朝政府对外人在华活动严格限制,雍正年间的上谕就规定“各省西人,除应到京效力者外,余俱安置澳门”,②并且严密监视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范围。嘉庆十六年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专条》,更是对中国境内外国人的传教活动明令禁止,“西洋人有私自刊刻经卷,倡立讲会,蛊惑多人及旗民人等向西洋人转为传习,并私立名号煽惑及众,确有实据,为首者意当定为绞决;其传教煽惑而无名号者,着定为绞候;其仅止听从入教不知悔改者,发往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旗人销去旗档”。③其次,作为新教传教士的马礼逊和米怜还要面临来自天主教的阻碍。葡萄牙殖民者将天主教视为国教,把澳门当做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不容新教染指,对新教采取的是抵制政策。地理位置优越的马六甲,拥有大量华侨,距离中国较近,殖民当局支持新教传播,自然而然成了新教传教士们建立根据地的上上之选。
  1815年4月17日,还是晚春时节,米怜携夫人和几名雇员从广州出发,经过35天的颠簸后抵达马六甲。8月5日,宗教月刊《察世俗》问世,就在同一天,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免费学校“立义馆”也顺利开校。随着传教工作的陆续展开和深入,米怜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图书消费群体现状与新华
    简论中华书局点校本《全唐诗
    新华书店实施连锁经营战略的
    新华书店经理述职报告
    新华书店工会年终工作总结
    老年工作总结(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新华书店年度工会工作计划
    新华书店经理述职报告
    新华书店年度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