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十七年文学时期对茹志鹃文学创作的评论           
十七年文学时期对茹志鹃文学创作的评论

十七年文学时期对茹志鹃文学创作的评论

 茹志鹃短篇小说因其避重就轻的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的温婉风格,在“十七年文学”浓郁的政治集体主义基调中散发出的个体性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文学对时代复杂多层面的阐释与表现,显得有点特殊。“十七年文学”的主流文学叙事以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取代了文学性的审美、创造性、想象力等概念,文学评论所做的也只是尽可能找准政治的方向,大致的衡量文本的思想主题的工作。但对茹志鹃的评价却是难能可贵的。
  
  一、茹志鹃创作简介
  
  继《妯娌》(1955)、《关大妈》(1955)、《黎明前的故事》(1957)、《在果园里》(1958)发表之后,茹志鹃的写作倾向已是非常鲜明了。她擅长处理的不是表现革命战争的“重大题材”,而是为时人诟病的“身边琐事,家务事、儿女情。”是“针脚绵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基本是普通家庭生活场景以及日常工作关系中的普通人,即便是英雄人物,在她的观察理解中,“脑子里印进了一个真实的印象:英雄不也和平常人一样嘛”。编辑:www.ybask.Com 。

  1958年在《延河》第三期发表并与同年在《人民文学》6月号转载的《百合花》同样体现了这些风格特点。《百合花》是茹志鹃短篇小说写作才华得到广泛肯定的标志性作品,尤其是得到了时任作协主席的“茅盾同志对这个作品的热情鼓励”,使茹志鹃声誉鹊起。
  《百合花》讲述了1946年淮海战役前夕的一个小插曲——发生在解放军前沿包扎所的感人一幕。故事围绕一床撒满百合花的新棉被展开。通过精心设计的撒满“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棉被的一借一还,最终完成了对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颂。
  文章的表层结构依然是(战士的)牺牲与(老百姓的)奉献的模式。这种模式反映的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流行的题材或日主题,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从五十年代起就产生了当代特有的题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父亲节主题班会实录——七年
    关于刑诉法草案四十七条的几
    专练二十七 短文写作(二)
    客运室创建“青年文明号”申
    七年级期末老师评语
    创建“青年文明号”事迹材料
    试论八十年代文学与五四十年
    七年级作文入门指导
    文学评论家眼中的2007年
    中学2012年庆元旦迎新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