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全面工业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使今天的大多数农民离乡进城、安居乐业 |
|
中国全面工业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使今天的大多数农民离乡进城、安居乐业 |
|
|
统筹城乡经济,自建国伊始,党和政府就有清醒的认识与相关的政策。尽管随着经济的起伏和现代化战略的探索,这些认识与政策不乏反复、有时甚至事与愿违,但总体上是在不断地加深和改进。本届中央和政府承先启后,尤其重视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做过明确的阐述。根据这些阐述,结合陈锡文等一些学者、专家的意见与赵勇同志的新书,这里试图就为什么、什么是、如何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谈一些浅见,以为抛砖引玉。 为什么要统筹统筹城乡发展?什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内涵?依靠什么来自发地推动统筹城乡发展?除了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财政扶持,是否存在什么别的、更有效的途径推动城乡互动?就这些问题而言,在选择工业化战略道路的高度上,在对城乡互动之提纲挈领性地、全面地把握上,在培养和立足于政府引导市场、市场统筹城乡经济的机制上,本建议以为,我们的认识还可以更深入、更全面一些,我们的政策还可以更具有纲举目张式的战略性一些,我们措施还可以更以市场为主体一些. 我国已经制定科技兴国、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本报告建议,把“统筹城乡发展”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大战略,并组建相应的机构如“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来协调管理。 一、中国全面工业化的实质,在于使今天的大多数农民离乡进城、安居乐业 增加现有农民收入,乃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增加现有农民收入呢?下面的简单会计式表明,关键在于转移农业人口。 农均收入=农均土地×每亩单产×农产品价格-各类税费-各种成本。locAlhoSt 从上述的简单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一,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各类负担,让民休养生息,施行与收效均较快,自当为第一要务。但是,难以从根本上推动现有农村的现代化。其二,农业科技的进步通常比较缓慢,增加每亩产量通常比提高农劳动生产率困难得多。其三,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把双面刃。且因工业化推进、社会承受程度与wto约定等诸种限制,运用的余地和实际效果很有限。所以,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情况下,增加现有农民收入,在根本上有赖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设想一下,如果农业人口由现在的70%下降到20%,农均土地便上升三倍多。从而,即使价格与生产率等其它一切条件都不变,农均收入至少可以上升三倍。就是说,与已经和新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相比,尽管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现代化有很多特别之处,但现代化过程的实质,均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之不断地产生、连续地转移到现代部门。 我国的工业化或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市民化和农村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大量农民必然也必须离开自己土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农业的企业化,产生出大批的农业企业经营者;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乡村农民不断地转移为城里市民。中国现代化的完成之日,就是今天的绝大多数农民完成市民转变之时。不想看到或不想正视这个过程,不积极创造条件来促进这个过程的尽快发生与平稳发展,甚至惧怕或以各种理由来延缓这个过程,无异于惧怕和阻碍我国的工业化或现代化。 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改善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度。这种主张立足在“稳定”这个基点上:改善和继续家庭承包制,可以稳定农村现有经济利益格局,为离土进城的农民留一条退而可自耕自给的后路,从而保持农村现代化的平稳进行。问题在于,首先,“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的农田制度,自1978年以来,曾经是先进的、符合农村经济状况的、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但在今天的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下,如前所述,已经变得相对保守、变得与农村巨变中的经济状况不符、甚至不利于农村现代化的继续。其次,在农村每日每时都在发生农民离土进城的前所未有的巨变的今天,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注入,没有新的经济增长,只是用稳定不再先进的土地制度来求稳定,恐怕很难达成真正的、长治久安的稳定。只有以发展求稳定,把稳定建立在符合新形势、新潮流的土地制度之上、建立在更高的经济基础之上,才可达成真正的、长治久安的稳定。再次,离土进城的农民所需要的,不是一条自耕自给的退路,而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和充分的就业机会。把农民绑缚在土地上,让进城的农民拖着自耕自给的辫子,是对完全的市场经济的一种恐惧,对完全工业化的一种戒备。如果能找到一种农田制度,既能保持现行农田承包制的利益格局,又能稳定地促进农民大量离土进城,岂不是更好吗? 应该重复指出,既然我们知道,无论如何,以农养农、靠农发农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提高现有农民收入的根本,在于让大量农民离土经商务工、让少量农民从事农业企业化经营。既然我们知道,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把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那么,我们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尽快地、稳妥地离土进城。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推进这个过程,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个“三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怎样推进这个过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怎样保持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怎样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分配格局重组的公平合理? 首先,有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的问题。(1)“耕者有其田”,是说让从事农业经营的人拥有土地,并不等于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远所有土地。今天的大多数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应该、也必然会放弃土地,加入现代城市居民的行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远拥有土地,而在于是否能够把今天的大多数农民安全地、平稳地、尽可能快地安置到现有或新建城市里。如果能够吸引足够的资本、培养良好的条件,以利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民市民化,为什么一定要让今天的每一个农民永久承包土地呢?(2)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但并非市民的最后保障。离土进城的农民所需要的,不是严格的土地保障制度,而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不是一旦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便回家种地,而是充分的就业机会。如果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资本,为进城农民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系统和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为什么 [1] [2] [3] 下一页
|
|
上一个公文方案: 实行国土永用制度,开启全面小康建设 下一个公文方案: 温铁军:中国经济发展的另类思考
|
|
|
看了《中国全面工业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使今天的大多数农民离乡进城、安居乐业》的网友还看了:
[法律文书]中国联通校园迎新计划书 [计划方案]大学生中国象棋比赛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公安机关全面推广“二代证”读卡器工作方案 [技巧经验]中国青少年法制教育建设 [合同范本]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租赁合同 [合同范本]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救助合同(1994)标准格式 [合同范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保险单 [企划方案]全面展开健康教育实行方案 [技巧经验]新中国60周年党员执政经验启示 [活动方案]市全面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