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的有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个体通过在创新网络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流动、外溢效应,而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资源。创新网络具有整合创新资源、获得溢出效应、突破技术障碍、减少创新风险等功能,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区域创新成本、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
为实现区域内与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合作创新,要求创新体系中各个主体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形成适合于创新资源流动、加速知识创新过程的本地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本综述围绕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展开,在内容和方法上对此方向的研究提出展望。
1区域创新网络概述
区域创新网络(rin)理论是建立在区域创新系统(ris)之上的,区域创新体系除了重视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更强调一个地区创新网络的形成、创新环境和文化的培育以及知识的流动和扩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
1.1创新网络与rin的定义
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o世纪60~7o年代,英国哈兰德(harlandc.m.,1995)在《网络与全球化》中提到网络的概念,通常被描述为一种金属线、纤维线或其他物质连接成一种“网”状结构。80—9o年代,网络和结网的概念广泛地应用在地理学、社会学、数学、组织学和经济学中,所有网络概念郁以不同形式表现出行为主体问的联系(引自盖文启,2002)。freeman(1991)首次提出创新网络概念,使用创新者网络(networksofinnovators)、创新网络(innovationnetwork/networksofinnovation)等概念。loCaLHOst他指出网络组织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协议,它用来处理系统的创新,网络可以被看作一种相互渗透的市场和组织形式。imaiandbaba(1989)也沿用了对创新网络的这种解释。provan(1983),weick(1976),debresson&amess(1991)都认为创新网络可以看作是主体问松散的耦合联结。李金华(2006)认为rin是复杂自适应组织。研究创新网络的学者主要有bellmartin(1999),王大洲(2001),王缉慈(2002),盖文启(2002),王核成(2001),胡宇辰(2005)等,主要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治理结构,是具有相互信赖基础的多个机构、中介组织同生产组织系统形成稳定的合作创新网络,网络在对主体产生有利影响时发挥作用,反之网络自动停止作用。
1.2 rin的主体和模式
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其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以及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最简单的一种网络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区域创新的核心主体一企业;区域创新的源泉一大学和科研机构;区域创新的纽带一中介服务机构;区域政策创新的主体一地方政府。从网络主体之间的连接性质看(何亚琼,2005),有基于经济理性而建立的市场资源交易关系;也有基于个体问非正式情感交流的社会关系。从创新模式上说,rin主要分为企业主导型或产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型、政府主导型和中介引导型的创新网络,如我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属于产业主导型和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1.3 rin的作用和目标
创新网络要发挥的独特作用和达到的目标主要有:(1)网络主体构成合理,企业、大学、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参与到创新网络中,各自发挥功能。(2)各种组织之问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战略联盟,互利、互信的合作规则得到普遍认同,主体间建立了信赖的关系。(3)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新的企业、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不断进入,各种关系链继续发展,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溢出。(4)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创新。企业降低不擅长的技术领域的投资,使资金投向最可能成功的领域。(5)网络的整体创新效果不断改善,产生创新协同效应并带来价值增值,商业化、市场化效果更佳。
2 rin与知识流动相关内容研究进展
2.1 rin结构功能与特性研究
考察创新网络的特征主要是考察网络结点、结点间联系的主要参数,进而通过这些特征变量与描述创新网络创新水平、运作水平的外显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具体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些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还没有系统化。描述创新网络特征的学者,运用强度、互惠、期望的明确程度和复合程度来衡量网络连接的强度,从规模、密度、集群性、公开性、稳定性、延伸性、集中性、重复性来衡量网络结构特征(tichy和tushman,1979;knoke,kuklinski,1982)。mcevily(1999)则认为衡量网络连接关系的关键要素在于非重复性、接触频率,这些因素都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何亚琼(2005)通过对中关村小企业网络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网络结构特征变量(本文指网络结构的强度互惠水平、非重复性、中心性、集群性、正式化程度)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结构变量的影响。
对于网络主体间联系的研究方面,(rowley,2000)等,从网络结构主体问的联系和网络结构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出发,区分了弱联系占主导地位(半导体业)的网络,和强联系占主导地位(钢铁业)的网络、绩效与产业的关系。意大利学者capaldo(2007)提出网络强弱联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架构模型,认为网络成员多样性、分散的能力和竞争、分散的市场机遇、开放性的网络和强的互相信任的基础对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而封闭的网络、同质的企业、相同类别企业之间的强联系会逐渐降低市场机会、减少创新的可能性。
grano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