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与需求拉动           
国债投资的波及效果与需求拉动
门大多属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它们对其他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感应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当经济过热时,这些部门的投资扩张,有利于缓解国民经济的瓶颈+上述分析表明,在1998年以来内需不足、经济减速的条件下,投资发展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对经济增长更有利。这似乎意味着国债投向制造业对经济增长更有益。
但是,上述想法也存在某些矛盾。国债投资属于公共支出,主要应用于提供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私人资本发展缺乏起码条件的、外部性较强的公*品,而不应直接投入属于企业投资范围的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国债投资的真实效果应以能否带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为标准,而不能主要以产业的即期波及程度和直接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国债投资是要创造环境,而不是创造收益。只要通过国债筹集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给人们提供应有的效用,能为私人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债政策的作用就越强;只要国债资金投入诸如教育、培训等方面,形*力资本,就会产生正的外部性,提高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基于这一原则,国债资金以创造环境为目标,继续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是要根据不同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项目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进行国债投入结构的适当调整。
当然,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经济增长本身,而是要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更充分意义上的就业。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投资增长也就不单纯只是为了经济增长,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充分就业。如果投资增长不能明显带动就业增长,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则投资增长将是低效的。近年以来,由于国债投资强大带动作用,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显著的基础设施化特征。2000年底,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投资占国有投资的比例已达到45%左右,这一比例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18个百分点。这部分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对就业产生短期的需求影响,但是,与工业中的制造业相比,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以后所能提供的就业量较少,也不能对就业产生稳定、持久的需要。因此,国债投资扩张虽然有利于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但是,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则是有限的,不能过分夸大。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实际城镇失业率可能达到10%左右。未来五年累计的失业人口将达到4000万人,失业率可能接近14%,超过 国际警戒线。在转轨时期的中国,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也难以避免地造成了下岗、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体制型及结构性失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这意味着未来在我国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业水平并不一定上升,反而可能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当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群体的贫困状态对社会经济稳定造成威胁时,宏观经济政策就有必要进行调整,从强调效率与增长转变到重视公平与就业。投资政策也一样,也要更加关注不断加剧的失业状况,从以刺激经济增长为单一目标逐步过渡到以不断创造就业机会为主要目标。所以,不单要从产业波及效果考虑投资重点的选择,更重要的应该从就业的波及效果考虑投向。投资政策可以在两方面刺激就业的增长,其一,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其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三,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为更大程度地拉动增长、促进就业,未来国债投资应该发生两方面的转变。第一,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继续有重点地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鉴于国债的公共投资性质,不易对企业进行直接的投资,仍应大量采用贴息的方式,加大国债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我对人防工程投资造价控制的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相关
    人力资源生态与人力资源投资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生存
    国债回购过程中的司法会计鉴
    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与投资效
    投资策略研究的浅议
    建立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比较
    探讨风险投资财务运作理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