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           
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
析。研究学术生态,固然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关注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因为学术生态不仅是一种“生物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核心是环境问题。同样,学术生态研究的重点是科研人员与环境的关系,目的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

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高校是一个小生态系统,或者称为生态群落。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主要指这一群落的生态环境。

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是由众多生态因子多维交叉镶嵌的复杂系统。自然环境主要有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有气候、空气、噪音、地理、地貌等等;生物环境有动物群落、植物群落、植被、绿化等等。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校外的*、经济、科技、家庭等因素,以及校内的系科、专业、班级,学校的管理机构、设施、制度等因素。文化环境包括主流和反主流文化,如社会风气、传统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舆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校园文化等等。心理环境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如智慧、德性、心态、性格、情绪、风格、个性,以及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理。

二、大学学术生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高校学术生态又可以分为内部生态(小环境)和外部生态(大环境)。前者主要指高校校内和学术群落(学术团体)之间的氛围和各种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后者主要指高校学术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生态要素的关系。我国高校学术生态既存在“历史问题”,也存在“现实问题”。

中国历史上缺乏“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哲学传统,古代知识分子做学问采取的是“经世致用”的哲学。清代晚期引进西方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目的是“师夷”以强国,大学带有明显的*论哲学基础。虽然蔡元培先生主政北京大学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图推行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是,严酷的客观事实使“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原则始终在中国大学无法实现。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1957年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受到最不讲学术原则的批判和迫害;“文革”10年里,“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以及“梁效”的恶劣影响。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大学总是首当其冲。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的历史悲剧。

中国高校背着沉重的历史重负,因而其学术生态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新办院校更为突出。这里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办院校为“麻雀”加以剖析,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迅速崛起为工业区和城市带。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高等教育需求激增,地方不惜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创办一批新大学。令人振奋的*环境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大批内地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前来拓荒创业。创办之初,地方政府雄心勃勃,南来的专家教授也意气风发,要在几年内建设起与内地名校比肩的名牌大学,十几年过去了,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妙。政府官员抱怨: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学校总是上不了层次;引进那么多高层次人才,却干不成什么大事,出不了多少成果。地方高校的专家教授则抱怨:地方把我们引进来之后就不怎么理了,这个地方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础,缺乏学术氛围,缺乏研究的条件。抱负付之东流,“书生老去,事业难成”。企业抱怨:地方高校培养不了高层次的人才,出不了有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解决不了企业急需的大量的技术问题。学校抱怨:政府干预太多;企业对学校科研力量不信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农林院校《政府经济学》教学
    北京城市经济战略摇摆会带来
    低碳经济战略下环境服务市场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国外低碳经济战略分析及启示
    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与期货市场
    西柏坡公路隧道工程太阳能照
    分析微生物燃料电池知识引入
    试论经济型数控车床典型故障
    2011社会经济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