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中国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普遍大幅度增产,但农业结构调整进程放缓
在种植业方面,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6947万吨,比上年增加3877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扭转了5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或徘徊不前的局面,增产幅度达9.0%。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同步增长,其中,单产提高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对总产量增加贡献尤大。第二,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其中,秋粮增产最多,达到3140万吨,增产幅度最大,达到10.3%。第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样样增产,其中,稻谷增产总量最大。第四,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处处增产,其中,主产区增产尤为显著。
2004年,中国棉花大幅度增产,总产量达到632万吨,增幅为30.1%;单产也大幅度提高,达到75公斤/亩。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3057万吨和9528万吨,分别增产8.8%和减产1.2%。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65亿亩,比上年减少435万亩,但产量达到54927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果产量达到15243万吨,比上年增长5.0%。
2004年,中国畜牧业和水产业均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生猪产量增长,养猪效益处于近年来最好的时期,农民养猪积极性较高。牛羊肉生产效益稳定,产量分别增长7.9%和10.6%。奶业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达到2190万吨,比上年增长25%左右。LocAlhost养禽业克服了年初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呈持续性增长的趋势,其中,蛋类总产量达到270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达到4855万吨,增幅为3.2%,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高于海水产品产量,养殖产品产量增长高于捕捞产品产量。
2004年,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例如,水稻优势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6.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东北玉米优势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三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9%以上。二是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例如,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占小麦全部播种面积的43.9%,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占31%,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04年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有放慢的趋向,部分地区片面强调发展粮食生产,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在已经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上重新种植粮食的现象。
(二)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加,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增加幅度大。第二,财政支农方式有所改进,突出了公开化,提高了透明度。第三,重点比较突出,即粮食生产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绝大部分投在13个粮食主产省,并基本上与粮食生产挂钩。另外,国家进一步扩大了良种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将补贴范围扩大到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四大粮食作物,补贴规模扩大到28.5亿元。第四,带动作用大。在购置农机具补贴方面,中央财政投入资金7000万元,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4.1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0亿元,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
2004年,国家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特别是在国债总量减发的情况下,安排农业方面的国债投资占全部国债的34.2%,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安排专项资金285亿元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此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1452亿元,占16.3%,比上年增长17.4%。
2004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加大了农业信贷的规模。上半年,在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中央银行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额度,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西部贫困地区发展。
虽然近年来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第一,历史欠帐较多,投资增量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第三,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加上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明显减少,影响建设资金发挥效益。第四,政府支农资金来源多,但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看涨,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200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以粮食、肉类、蛋类最为显著。粮食价格上涨始于2003年9月,经过当年10月和2004年2~3月两轮大幅度上涨后于5月达到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小麦、玉米、稻谷3种粮食的平均市场价格仅次于199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价格涨幅在30%左右,而且粮价涨幅从5月以后开始回落。
粮价上涨也带动以粮食作为饲料的畜牧业、水产业产品价格以至于食品价格整体水平上涨。其中,肉类和水产品价格涨幅在20%左右,蛋类价格涨幅在30%左右,食品价格平均涨幅达到14%,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受消费需求的制约,鲜奶零售市场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2004年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之间存在缺口。近年来,中国粮食需求量平均每年增加500万吨,2004年的需求量约为49000万吨,当年粮食产量仍然小于需求量。如果按粮食年度考虑,由于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则2004年粮食需求量与上年产量之间的缺口更大。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当年粮食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就一直存在,需要动用库存或通过进口来弥补。同样,也是由于当年产不足需,2004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