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经济转轨中的多元化产权与产权多元化           
经济转轨中的多元化产权与产权多元化
内容摘要:宏观层面,经济转轨伴随着企业多元化产权的演进;微观层面,企业制度攀升伴随着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变迁,但这两个层面在现有文献中往往是分开研究,缺少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通过把企业按产权性质划分为集体企业与私人企业,分别探讨了二者的产权多元化的路径形成,并以企业制度变迁与信息经济学范式为工具,统一了宏观层面上的多元化产权与微观层面上的产权多元化。
  关键词:多元化产权 产权多元化 经济转轨 企业制度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伴随着企业产权结构的各种变化。虽然国有企业产权及这种产权结构所引起问题一度成为热点,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但也应该注意到,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产权明确的企业(如业主制企业)分散其产权,对产权进行多元化处理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从国有企业明晰产权的改革方向,到私人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扩大所有权进行多元化与社会化尝试,企业产权在经济转轨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转轨经济中,一方面是集体产权结构的体制改革式演进,另一方面是个体产权结构的市场竞争式演进,组成了当前宏观层面的多元化产权,然而这种宏观多元化产权与微观产权多元化模式缺少统一的分析框架。本文从企业制度和经济转轨两个维度,以信息经济学范式为工具,考察当前微观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与宏观层面的多元化产权现象;更多关注被忽视了的、在经济中大量存在的业主制企业产权多样化问题,同时回顾了国有产权多元化的形成。通过对企业进行私人企业与集体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路径的演化考察,搭建信息经济学分析框架,统一了宏观层面上的多元化产权与微观层面上的产权多元化。
  
  经济转轨中多元化产权的现实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是产权的主要物质载体,同时产权又是一个集合,从而会产生多元化的主体与载体,本文只讨论微观企业产权多元化和由其演绎出的宏观多元化产权问题。
  
  (一)市场企业制度分类
  从企业理论与转轨经济中的现实情况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企业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业主制。其物质载体是小规模企业组织,在业主制企业中,出资人经营权与所有权合一,即所谓的古典企业制度。由于产权明确,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业主具有最大化企业利润的动力,使得业主制这一最古老的企业制度延续至今。合伙制。这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并分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的企业制度。单个业主的所有权有所分割,分散投资风险。但合伙人之间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使合伙制企业一般都局限于较小的合伙范围,以小规模企业居多。公司制。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而所有者(股东)过多,可能导致所有者缺位。
  
  (二)企业制度与私营企业产权多元化的路径形成
  从信息机制角度来考察,业主制是最具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从增长角度看,业主制企业资本来源有限,规模易受限制,同时所有者要对企业的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大,企业存续期限短。公司制则是信息效率最差的一种机制,但公司制使企业的资本来源广泛,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出资人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投资风险相对降低。合伙制在一般情形下处于两者之间。对于不同外生环境约束与不同企业家异质性,使得目前市场上三种所有权角度划分的企业都大量存在。而单一企业在产权实现形式上也采取不同种类的结合形式,这种在保持控制权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产权细分出的多元化情况,当前文献探讨不多。本文从产权重要方面的剩余索取权来考察这种企业产权多元化情形。剩余索取权的实现形式在转轨过程中渐趋丰富,其现实基础仍然是多种企业制度形式的现实并存,如表1。在控制权不变的情况下,剩余索取权随着企业制度的攀升而改变,单一企业在产权多元化的过程中,决定于企业制度的选择。
  市场竞争对企业规模的要求,若突破了原有企业制度的要求,则意味着剩余索取权的改变,从而对产权多元化起重要作用。在一个企业规模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内,竞争促进企业在层次之间的转换,内生了剩余索取权形式多元化,进而导致单个企业的制度变迁与产权多元化。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也从传统按劳分配的机制,转向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机制并存状态,如图1所示。这种转向,是与内生于转型过程中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互促形成的。从宏观角度看,多元化产权的现实并存,使得转轨经济中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呈现出多层面的相互交叉,而收入分配所体现的剩余索取权,在企业内部劳动资本比例变化,以及外部资本引入机制建全程度的相互作用下,在企业控制权不变的情况下,决定了微观企业产权的剩余索取权方面,完成了一次产权多元化过程。
  
  (三)我国国企产权多元化的形成路径
  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则是另一条线索,与内生于市场的私营企业产权制度的攀升路径不同,其产权多元化是在企业走进市场过程中产生的。从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历史来看,发端于英国,以1979年英国政府出售石油公司中5%的国有股份,正式退出控股地位为标志;而1984年英国电讯公司被公开出售的个案,则被视为多元化改革全面展开的分水岭,因为在此案中,通过在世界上各主要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大约有230万人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成交额近40亿英镑,英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规模盛大,效果明显,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纷纷加入产权多元化改革行列(纪丰伟,2004)。但这一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线索,显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情况。
 
  与发达国家相反,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证券市场,比如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1984年的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直到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才相继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方才使中国的股票交易逐渐走上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由此可见,我国事实经济领域的产权多元化,资本市场一开始并非是重要的,无论是集体农场制的土地经营权下放,还是民营经济的兴起,都打破了微观层面的集体产权与宏观层面的集体经济独大的局面。国有企业从计划走向市场,正是通过宏观层面的产权(确切地说是下放控制权)多元化改革,促进社会资本化程度,反过来进一步创造和完善微观主体走向市场的客观环境(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从这个角度说,社会资本化程度至少在初始条件下,不应该作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决定性原因,而从关注信息的契约文献出发,才有可能搭建一个统一的产权多元化宏微观并存的分析框架。
  
  经济转轨中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决定
  
  虽然史正富(2002)是从企业剩余所有权的角度拓展劳动力价值论,但是借助于史正富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社会资本化程度与劳动资本化程度同时也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点(图1)。这一转轨过程伴随着产权演进,利用徐传谌、刘凌波(2007)的企业契约范式,本文用图2显示了这一路径。
  若假设传统计划经济中企业仅存有集体(或国有产权,下同)产权,结合转轨改革过程中的事实梳理,可以发现产权多元化是一个产权扩散的阶段。杨灿明(2001)指出以往对国有经济的研究暗含统一产权结构的假设前提,但事实上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公有与私有两种不同的产权结构,根据杨灿明这一观点,计划经济时候,可以认为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Ⅴ与Ⅵ区,以集权产权为主,虚线表示或有交叉性产权区域,这样就能较好的解决集体产权为主导、私有经济事实存在的情形。

  处于此区域的产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者在事实与法理上的不一致导致产权模糊,比如资本所有者缺位,因而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调整,其中产权改革是核心;同时,我国个体与民营经济也日益增长,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私营经济(业主制与合伙制企业)主要处于Ⅰ与Ⅱ区,这符合市场经济成长的企业演进。1992年后,集体产权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推行公司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股份制改革是企业的产权归股东所有,通过职业经理人代理国有企业,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投资方向,企业的效率主要通过市场来评价。对于这种集体产权的改革方式,王开明(2004)总结为宏观层面上的多元化产权与微观层面上的产权多元化。但对于个体产权多元化之路,则由市场进行安排。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与国有企业一样,许多传统业主制与合伙制企业也日渐壮大,并向现代企业制度攀升。在这个转轨过程中,业主制的产权优势让位于产权多元化带来的规模经济,而集体产权的信息劣势让位于放权(即多元化)带来的信息优势;前者决定了私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走向,后者决定了集体企业在开放市场中生存的选择。官民两股产权结构,沿着企业制度线索的产权组合,反向演化,接进成熟市场经济的信息与规模均衡的最优多元化产权,共同决定了我国宏观的多元化产权与微观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这种多维度的产权走向结合市场的不完全,组成了Ⅲ、Ⅳ区域。在这两个区域,宏观角度企业多元化产权可以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集合,而其微观基础,正是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产权多元化。
  
  结论
  
  经济转轨通过改变外部约束条件,为产权主体多元化提供激励。私人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可以通过所有者的企业规模偏好,利用合伙制或股票等形式引入投资者,以产权的多元化达到规模扩张的效果,产权多元化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产生。有人认为,产权多元化企业的重要特征是所有财产所有者都外在于企业,并承担有限责任,不是几个出资者拼凑成一个合伙制的企业。本文认为,这一观点至少在业主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过程中是不成立的。因为产权中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割,是业主制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演进的普遍现象,这一点打破了初始行使企业全部权利的完整性,这部分产权的让渡,可以看作是代理成本,收益既是风险成本的减少也是规模成长带来的报酬。对于集体产权,为了克服信息障碍,利用机制设置,如改制、股份制改造及利用有关资本市场等,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产权的多元化则作为一种结果而不是目的产生。集体产权企业在多元化过程中,成为个体产权的部分与私营企业的产权演进相一致。而集体企业产权多元化与个人企业产权多元化进程的不一致性,构成了当前复杂的多元化产权格局。
  综上,经济转轨中的(私人与集体)企业多元化产权的演进模式,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本文通过企业制度的发展,结合产权的契约性质,粗略勾勒了这一模式。产权结构演进在多维度情境下的考察,是当前理论缺少研究的领域。这一方面同新制度经济学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关注过度有关,也同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个体经济关注不足有关。我国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事实表明,在多维度并存的产权结构下,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强调政策的细化与针对性。而对于私营企业的产权变化,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通过竞争内生地安排优化产权。
  
  参考文献:
  1.韩朝华.明晰产权与规范政府[J].经济研究,2003(2)
  2.史正富.劳动、价值和企业所有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拓展[J].经济研究,2002(2)
  3.王开明.多元化产权与产权多元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农林院校《政府经济学》教学
    北京城市经济战略摇摆会带来
    低碳经济战略下环境服务市场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国外低碳经济战略分析及启示
    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与期货市场
    西柏坡公路隧道工程太阳能照
    试论经济型数控车床典型故障
    2011社会经济分析报告
    日本经济形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