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           
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
论文关键词:“两课” 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 美育教育 主体人格
  论文摘要:当前,针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高校育人应当充分重视“两课”教学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运用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原则及方法,注重非智能因素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着力塑造他们健康、完善的主体人格,培养优良的社会公民群体。
  高校是培育高素质公民群体的社会化教育场所。“两课”教学既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两课”教学应当结合社会现实中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完善“两课”教学的原则和目标,更加重视运用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加强“两课”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完善主体人格的大学生群体,这是高校“两课”教学目前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的目标。
  一、“两课”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指导原则的发展完善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是高校德育的主阵地,是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哲学、道德、政治、法律素养及相应社会人格的综合社科人文教育。是党和政府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中的体现,起着保证“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有较高政治、道德和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
  当前,社会现代化演变不断深化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经历着快速转型和剧烈嬗变,文化传统的约束力迅速瓦解,外来文化和生存方式的强力冲击随处可见,人和文化及社会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感性片面发展的泥沼。人们在各种欲望的诱导和个人价值目标追求的推动下,感性生存的惯性驱动不断强化,盲目地否定理性和反叛道德与文化传统,成为一些人籍以自慰或向人炫耀的时髦追求或时尚表现,这导致了公众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公众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存在和发展的态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令人费解和担忧的现象。如多种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严重滑坡,商业领域和人际交往中诚信丧失、尔虞我诈、只求目的不择手段,生活中追逐享乐、奢侈淫靡大行其道,政治生活领域权钱交易风行、腐败现象触目惊心,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日趋严重。这些都对文化和人以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个现实,“两课”教学作为集合了多门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坚持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原则,淡化硬性政治灌输的色彩和直接的政治功利目的,积极尝试综合运用“两课”多学科教学的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人格修养。这种人格修养的具体内容包括: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辩证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及健康的行为习惯,坚定的理想、信念、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较强的自立能力、公平竞争能力,较好的诚信品格,基本的民主、法制意识及能力等。相对来讲,我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要从单纯地依赖于理论、课堂正面灌输转向运用多种途径与方法进行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上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的陶冶和锻炼,丰富开展“两课”教学的具体途径,增强“两课”教学对受教主体的人文美化熏陶,有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个体人格,培养优良的社会公民群体。
  二、完美人格的内涵和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及意义
  人格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在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展知识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培育公平竞争环境、培养综合性高科技人才等客观情况,都要求社会强化对青年人健全人格的塑造,以使他们较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日渐沉重等客观形势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因此,“两课”教学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把人格教育的功能补充进去,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人格是人社会化发展的客观结果和在各个领域中情商和智商的综合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审美趣味、知识修养、思想素质、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等直接和间接的社会实践状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和审美趣味的一般形式和机制。伦理学认为人格是人的品格、素质,是人的尊严、责任和道德品质,是人作为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合。哲学上认为,人格是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情况的概括,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说到底,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体特质,体现着主体各种文化、审美和道德修养及行为选择等同社会实践要求相吻合与协调的程度,是主体社会价值的客观表现和评价标准之一。因此,完善的个体人格不仅包含了个性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的完善,还包括了个体智力、意志力、知识结构和道德行为理性等多种素质的高度完善,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外化为行为及行为效果的积极社会评价,体现着一个优良社会公民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荣格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美国一个品格项目教育主席说:“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智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高创造性但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能强大。”同理,如果我们培养的年轻一代不能避免这种缺陷,也可以说,中国的将来就不容乐观。我们一贯强调“又红又专”的重要,意义恰恰在于这里。
  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需要学生全面理解理论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辨证关系。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尽可能多的主客观因素,全面、细致地培养和教育人,把政治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加强及全面素质的完善联系起来,注重素质教育、美育教育原则的合理运用,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促进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育、加强意志力和各种能力的锻炼等目标和活动融合进去,完善性格修养、优化良好气质特征、培养理性认知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商与智商的有机融合等综合智能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是把理论通俗化,让学生可以确切认知每个概念、理论所包含的具体社会实际是什么,比如“爱国”,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心尽力做了能够做的,把个人追求和有益他人与社会结合起来,就是爱国,如学生认真学习本领、积极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格修养,就是爱国,等等。二是尽可能利用好社会化的教育手段和条件,如参观现代化的工厂、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工艺流程复杂的工业产品生产,参加必要的社会志愿活动等,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实践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认识。三是充分利用多种可能的方式、方法,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等,坚持“两课”教学的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原则,培养具有健康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健全人格的优良社会公民群体。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意义是,他们作为能够自觉地按着美的规律存在和发展、自觉按着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的队伍,客观上对于美化社会生活、确立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两课”教学中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原则与方法的基本内涵
  (一)“两课”教学效果和作用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目前,“两课”在实践中倍受冷淡和漠视,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第一,在现有教材和内容有待改进和丰富的前提下,教师大胆地联系实际贯彻教学内容与应用教学技艺不到位。部分教师受习惯思维定势的束缚,机械刻板地理解“两课”教学要求和课本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拘泥于“必须讲政治、讲原则、讲理论”,不敢“越雷池一步”,导致教学方式简单、思维僵化、神情严肃、讲课照本宣科,偏重形式而忽略方法和效果,把课程内容应有的科学性、实践性、新鲜感、知识性和趣味性淹没在“高高在上、一本正经”中。第二,忽略理论与实践的客观区别,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误区,强求理论和实践的无条件统一。


  (二)坚持“两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要求,也是把抽象理论具象化以增进学生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要求包括三方面:首先,教学中理论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等活动要与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客观现象相联系。其次,教学方法和目的要求要与学生的生活及经验实际相结合。第三,施教者必须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三)在“两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美育原则和方法进行教学
  美育习惯上又称作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指的是运用美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审美教育的熏陶和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定向培养的特殊有效方法。审美实践中,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对人的知、情、意有着特殊的完善及统合作用,对人有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和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在“两课”教学中运用美育原则,即把硬性理论灌输同软性审美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将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认识和鉴赏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富有审美趣味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挥、自觉探索和提高的双向互动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增加必要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及其他人文知识的修养和审美教育的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旁征博引、融汇贯通、举一反三,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说服力。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鉴别力,增强学生自觉追求美、创造美的意志和能力。同时,还需要提高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和发现美感,增长兴趣,收获真知乃至提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增加知识积累、促进心理和情感健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与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智力、意志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等,成为身心健康、才智充分、道德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社会个体。个体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个体兴趣爱好和潜质得到充分发掘和满足,从而形成个体性格、才智、技能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个体各方面资质和成长及发展的要求得到尽可能理想的完美实现,使人的和谐发展保证了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社会成员构成的丰富性、有机性就保证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社会富有创造性,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两课”的积极自主学习,是自觉提高理性认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发现真理,掌握生活真谛,正确认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自觉做到实现自我价值和充分实现主体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尝试和完善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为根本目标的素质教育原则和方法
  在“两课”之外,专家学者对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执着探索。大家基本一致的认识是,人文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情趣教育,例如唱歌、跳舞等;更深一层的是相关课程设置,例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等;而最本质的是精神和灵魂层面的内容。20年前,基于这种认识,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提出开设《大学语文》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人们发现这只能解决表层情趣教育的需要,仍不能给大学生提供系统的人文教育。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夏中义主编的三卷本《大学人文读本》正式出版(第一卷《人与自我》、第二卷《人与国家》、第三卷《人与世界》),将成为华东师大、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选修课教材,是尝试解决“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问题的一个新的努力。
  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作为目标,这种开拓性的工作适应了文化现代化建设和人的现代化要求对人文关怀的呼唤,这种努力也可以借鉴到“两课”教学中来。因此,在“两课”教学中运用素质教育原则及方法,体现着“两课”教学目标和原则的一致性,是目的和方法的统一。把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才教育,变成蕴涵丰富审美情趣,同时也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成人教育,是这一原则和方法的根本要求。在“两课”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及主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历史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具体需要,融合进对学生心理、情感、意志、习惯、理想、道德、行为、爱好、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等非智能因素的锻炼与培养,这些非智能因素作为同智商相对的人的必不可缺的根本素质——情商,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是极其稳定的个性表现和特征。现在大家比较倾向于接受这样一个研究结论,即在人的成功中,智能因素所起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能因素所起的作用则占到了80%。在“两课”中坚持尝试和完善素质教育原则及方法,就应当注重学生非智能因素的有效培养,注重对学生的成人教育、素质教育、实践养成教育,培养主体健康的心理情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及其行为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和学会运用科学辨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和自觉地追求美、创造美的社会实践理性,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从而保证大学生作为自主主体,既能以“真”(即客观规律性的要求)为指针去行动,又能创造“善”(即满足社会功利性要求)的成果,使主体成为“美”(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社会存在,在发展完善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同时服务于社会公益目的,体现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因此,将“两课”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完善人格的大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努力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主体人格,发展、提高其智商的同时发展和提高其情商,完善主体的非智能因素修养,在现实条件下是应该的,也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张乐(文化、人格及其教育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1)
  [2]谈炳和,樊富珉(试论人格及人格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
    简论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及扑救
    简论机电设备招投标信息化管
    台湾问题上的“千层雪”和“
    简论某泵站机组温度测量干扰
    简论当代文学编辑的审美意识
    试论“和谐世界”理念在台湾
    简论认股权证与公司融资决策
    简论少年缓刑的适用条件
    简论庭审过程中证据的采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