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药四性理论的渊源及沿革           
中药四性理论的渊源及沿革

【摘要】  运用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历代主要医籍中的中药四性理论进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为中药四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四气”之说,随后四性理论逐步细化,到了宋金元时期四性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四性理论渐趋完善。

【关键词】  中药药性学 四性 四气 沿革 文献研究

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性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前人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各种药物的性质及其疗效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而来。
    
  四性的具体所指,历代医家有不同看法,而且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四性的具体描述也各不相同。《神农本草经》中指寒、热、温、凉四气,但在具体药物的四气中,却未提到凉,而是有平,该书所载药物的四性可归纳为寒、微寒、平、微温、温五类。之后各医家又有多种称谓,如甚寒、颇寒、甚寒凉、暖、冷、大冷、至冷等。然而中药的四性总归不过寒、热两种,与阴阳相对应,其余便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虽然多提寒热温凉,平性也是重要的一种四性描述,不过平性是相对而言,药物仍有偏性。历代医家所列四性中,平性药物均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四性现在一般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描述,称为四性、四气是沿用古人的一种说法。

  1  四性理论的初步建立和理论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这些论述不仅为四气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成为后世医家“四气禀受于天”之说的主要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的热与寒已是指药物的寒热之性而言,为以后研究中药四性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也提供了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提出四气时,便指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其理论即源于此。《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也是在四性及四性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面进行的论述。在《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其中“本草石之寒温”是对“经方”第一内涵的表达,只有“致水火之齐”即得到具备寒凉与温热性质的药剂,“经方”才能够“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四气”之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明确指出了四气的概念。“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四性理论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四气被应用于收载的药物之中,但对应性不足。《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首列性味,内容上有四气,在文字表达中却只提及味,例如:“玉泉,味甘平;丹沙,味甘微寒”等。而且《神农本草经》提“寒热温凉四气”,但在其所收药物的四性中,却未提到凉,而是有平,其所收四性可归纳为寒、微寒、平、微温、温五类。因此,该书中四气是一种提纲式的说法。这一时期是四性学说的形成时期,为后世的四性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四性理论的细化
    
  以五版《中药学》所收中药为例,《名医别录》较《神农本草经》补充四性五味,修正药物四性77味(不包括新增五味),新增四性大寒、大温、大热三类。《本草拾遗》中冷、凉的四性描述均出现。《日华子本草》对其所载药物四性的描述,不拘于古人,有冷、暖等描述。四性的分化更趋向于多元与细化。《海药本草》中记载的药物,大多数来自海外,对这些外来药物,本书同样依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市场经济下中药房的发展
    浅论综合医院中药房管理浅见
    浅谈我院中药房药学服务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不全84
    中药养生保健及市场前景略析
    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围绝经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
    试论中药炮制发展思路与方法
    试论中药质量的控制
    探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