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分工演进与城市群形成的机理研究           
分工演进与城市群形成的机理研究
  摘要: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演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城市体系,突破了中心地理论的解释范畴。古典 经济 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对于城市群的形成具有解释力,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和分工在空间上的分化是促使城市群成长的根本动因,城市群是 企业 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的 发展 ,以其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协调产业布局的功能,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提高交易效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  Key words:labor division;evolution;urban agglomeration
  
  二战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城市间的 交通 网络 日益发达,城市聚集分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57年,法国地 理学 家戈特曼在考察了北美城市化以后用大都市带(Megalopolis)来形容美国东北沿海地区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域,并认为“大都市带”是城镇群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居住形式的最高阶段,而必然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姚士谋 [1] 在对国内几大城镇密集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认为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 自然 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对城市体系的研究开始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观察认为拥有不同市场空间的城市体系会自发地出现和存在。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周围区域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商品和服务,城市的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越多,服务范围也越大,人口就越多;反之城市的等级越低,提供的服务越少,服务范围越小,人口就越少。高等级城市不仅有低等级城市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低等级城市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最终会形成三角形城市结构和正六边形市场区的分布体系。
  相对于中心地理论所构建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这种城市体系结构下,城市不再是均匀的分布,城市的地理分布集中,城市间的空间距离较短,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每个城市不存在市场的六边形分割,即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城市群范围内的共同市场,体现出城乡互动和区域一体的发展特征;城市间的分工日益密切,互相提供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因此中心地理论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缺乏解释力,这就需要进一步用理论来探索诠释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一、分工理论的演进
  斯密(A.Smith) [2] 在《国富论》中对企业分工作了充分的论述,并将它看作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斯密强调,不仅在各个不同的生产活动或部门中都存在分工,而且在各种工作中,乃至同一个工作中,也都存在专业化分工。他认为分工有三个好处: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第二,节约时间,否则会损失从一个工种到另一个工种的转移时间;第三,机器的发明帮助工人简化了劳动、节省了时间。斯密视技术进步源自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他在第一章开篇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紧接着用制针业的故事加以说明。斯密认为分工与城镇的形成有直接的联系:“农民常常需要锻工、木匠、轮匠、砖匠、皮革匠、鞋匠和缝匠的服务。这类工匠,一方面因为要互相帮助,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必要像农民那样有固定地址,所以自然而然地聚居一地,结果就形成了一种小市镇”。
  如果说斯密对分工与空间集聚联系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直观、朴素层次上,马歇尔则是直接提出分工的“外部性”原理,并将它视为产业区形成的主要原因。马歇尔一方面开创了新古典研究程序并集其大成,另一方面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系统的动态性质,试图在其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处理报酬递增现象,从而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思想。马歇尔对分工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报酬递增与 工业 组织上,将分工的网络描述成了经济组织,他认为,有机体的发展,无论社会的和物质的,一方面包含它的各分离部分之间功能的子分工的增加,另一方面包含它们之间更紧密的联系。每一部分越来越少自给自足,它的福利越来越依赖于其他部分。马歇尔 [3] 首次提出了“产业区”概念,他认为在这种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产业区”导致的生产集中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
  杨格重新阐述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他第一次论证了市场规模(范围)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机制,从而第一次超越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杨格关于“内涵的市场规模”累积扩大的论述真正使劳动分工“动态化”了。杨格认为:第一,只考察单个厂商和一个特定行业的规模变化效果时,递增报酬机制可能被误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才是实现报酬递增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把整个产业的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二,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 现代 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劳动分工水平的大小是由个人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及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种类数综合决定的;第三,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第四,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杨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杨格关于劳动分工水平与市场规模互相决定、自我演进的思想被称为“杨格定理”,而市场的形成和规模的扩大又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根源与演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视域下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理论及模型
    探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
    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演进的驱动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我国外向
    鱼文化的演进与陶瓷鱼纹艺术
    董事会制度起源、演进与中国
    浅析社会形态变革与会计演进
    董事会制度的起源、演进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