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           
试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
反而成为逻辑发展的纯粹外观。所以这种调和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做法只是从逻辑层面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以脱离“事物本来的逻辑”为前提,因而它不可能超越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实现两者的和解。
  马克思确立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揭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不可能借助逻辑的力量,而应深入到市民社会的内部,寻求市民社会的客观矛盾和市民社会派生出国家的客观原因,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转变。康德把人与社会的矛盾,当作一种逻辑上的二律背反,而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矛盾是市民社会的客观矛盾。黑格尔把人与社会的矛盾和解决,当作绝对精神的外化和扬弃,而马克思把人与社会的矛盾,具体化为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市民社会派生出国家的客观基础。马克思说道:“普遍利益本身和它作为特殊利益的存在,是国家的目的,这一情况抽象的规定了国家的现实性、国家的持续存在。没有这一目的,国家就不是现实的国家。” (从而科学地证明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主体。
  (二)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
  在第一阶段,马克思已经从现实的矛盾出发,论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但这种唯物主义的逻辑并没有上升到整个历史观的高度,马克思仍然从人的异化角度出发,批判市民社会。在第二阶段,马克思已经与旧哲学彻底划清了界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地平线上,以分工为基础,对市民社会进行实证性的批判。
  现代性语境中的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克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里的神秘主义主要指的是黑格尔的法哲学,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和解,不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复归,而是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市民社会批判的逻辑转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经阐释了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客观矛盾,但并没有把这种矛盾落实到物质生产的基点上,所以只有使用异化逻辑来定义和批判市民社会。马克思说道:“如果在阐述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这些社会存在方式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么家庭等等就表现为主体所固有的特质。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但这些实体性东西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共有的东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实践概念的一般描述上,而是把实践还原到具体的历史领域,从具体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出发定义市民社会:“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由物质生产派生而来的分工本身就能生发出批判市民社会的张力,而无需借助异化逻辑。马克思借助分工,完成了对市民社会的由哲学批判向实证批判的转移。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国家作为虚幻共同体无法消除人与社会的矛盾,只有消灭分工才能调和两者之间矛盾。在马克思看来,国家不仅不能克服人与社会的矛盾,相反,它自身就是这种矛盾的现实表现。“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国家无法调和两者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实际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普遍利益。在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斗争。“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城市普遍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就等同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他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只有消灭分工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他说:“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要再消灭分工。”
  (三)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
  在第二阶段,马克思在 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探求人与社会对立的现实原因及解决路径。但仅从分工的角度,还无法透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只有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层层剥离市民社会的假象,才能发现市民社会的本质,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依据。“这是由于,资本主义 经济 现实的 自然 性(自在性)中客观发生的多重颠倒性和复杂性,需要非直观和非现成的批判性现象学,即去掉意识形态,发现经济现实的本真性。这是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基本内容。”
   现代 性语境中人与社会的分离是历史 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直接否定这种分离,相反,肯定了这种分离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人与社会的分离直接缘起于商品经济中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分离是商品二重性的前提。没有人与社会的分离,就没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就没有货币和资本。商品、货币和资本本质上是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物化社会关系。
  人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价值作为劳动的本质抽象,本身既有物的自然属性,又有着社会关系的历史属性。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身上的自然属性逐渐消失,抽象化为一种同质的存在。虽然自身具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内涵,却以物的形态呈现出来。马克思说:“作为价值,商品是等价物;商品作为等价物,它的一切自然属性都消失了;它不再和其他商品发生任何特殊的质的关系,它既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尺度,也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代表,一般交换手段。作为价值,商品是货币。”但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要受到物化的社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
    试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
    试论道路路基施工的重要性与
    试论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问题
    试论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相关
    试论利用新型纤维形态分析仪
    试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土建
    试论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
    试论如何确保工程里施工物资
    试论桥梁工程质量的监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