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BBC的中国周:媒体制造信息和书写历史           
BBC的中国周:媒体制造信息和书写历史

关键词: 英国广播公司 BBC 中国 周

[摘要]:2005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电视和广播的新闻和时事节目中播放了一个星期的中国特别节目,称为“中国周”。本文认为这是BBC参与的一项制造中国信息的特别任务,在此过程中,“媒介客观性的传统承诺”与“为英国观众而对中国进行有自我意识的解读”发生了冲突。本文指出:在这种冲突中,BBC对中国的书写中国 历史 方式的理解是失败的,或者说BBC此项任务所制造的信息中的意识形态未能得到承认。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

  Key words: BBC; China Week


  2005年3月7日至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中国周”活动。在这特别的一周内,BBC的电视、广播和网站上出现了各种有关中国的节目。“中国周”的内容包括:有关中国新闻广播和当前事务的报道、纪录片精选、在中国城市进行的电视和广播直播节目。为了让英国人注意到“中国的巨大变化”,六十余名记者在一周内走遍中国各地,制作了几十个小时的节目[1]。“中国周”原本只是BBC下属机构世界广播部(World Service)的一个提议,但这个计划最终从BBC的边缘走到中心,成为BBC完整推出的一个重要活动[2]。BBC的各个部门都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活动;于是,“中国周”从世界广播部进入了英国的国内节目,并出现在BBC的王牌新闻节目“六点档新闻”(6 O’clock News)和晚间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中。

  组织“中国周”的过程有些即兴,事先未作充分准备,大部分缺乏计划[3]。由于BBC的不同部门共同制作中国主题,于是形成了一系列节目样式,包括广播直播、广播和电视的大范围座谈、传统新闻和时事报道。大部分节目仍然遵循传统。在“娱乐节目”的最后,比如BBC的谈话类广播节目“第五直播频道”,就会有现场的“民意调查”和采访,以及一些富有人情味的报道。在“严肃节目”的最后,比如时事节目“新闻之夜”,就会有思辨性强、结构紧凑的报道,由相关领域中的专家和记者提供信息。虽然节目样式多种多样,但“中国周”成了明显连贯、及有体系的有关中国的讨论。它有五个关键主题:中国与英国的关系,中国的 经济 发展 、中国的民主、中国的环境和中国的少数族裔。在追寻这五个主题的过程中,BBC运用了一贯的“评论性”媒体调查方式,对存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非民主政府中的内在社会/ 政治 矛盾进行了报道评述。

  虽然“中国周”恰逢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之时,但是那一周中国唯一的重大新闻是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使台海危机升级。因此,那一周的BBC新闻节目里,“中国周”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其节目严格说来不是新闻——也就是说“中国周”并不仅仅是一段按照一般新闻制作流程来简单地报道中国的特别时间。“中国周”宣传片中说道:“难道现在还不是时候去了解世界上崛起最快的超级大国吗?!” ——“中国周”正是建立在那种普遍的感觉之上,是就中国对英国的重要性、及中国在普遍意义上对世界的重要性等问题方面来进行的、有英国意识的评论。也是在特定的时间角度——中国“崛起”的时刻,通过特定的主题,来求得对中国有更为全面的理解;期待对英国与中国这个新兴的全球性大国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的关系获得一种辩证性的看法。而且,我们知道“重要性”这个词是高度结构性的,是因情势而定的。确实,在“中国周”节目总体规划中,宣传片中的“难道还不是时候”,即已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中国”评论铸定了应时势性。

  客观性与信息

  从传统广播和新闻报道的修辞方式来说,“中国周”的定位实际上并不是新闻,但它很巧妙地表现了那些方式的推论结构,展现了BBC“误认”(misrecognition[4])的强大作用(Bourdieu,1991)。在BBC的误认中,“中国周”成为针对中国的一次精心设计的、有英国的自我意识的解说及 教育 过程;那些节目似乎以广播和新闻报导的“客观”和“中立”的传统概念为基础。于是,“中国周”激发出一种媒体传播的模糊形式,其新闻客观性传统和“中国”讨论的有自我意识的陈述发生了冲突。

  在媒介领域,“客观性”具有一种久已确立的正统地位,在媒介研究中占批评主题的大部分。新闻自称其目的是报道“事实”,似乎人们可以把新闻理解为客观真理、可以把记者或报道者视为独立公正(Humphrys,2005),Gaye Tuchman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将此称为客观性的“策略仪式”(Tuchman,1972)。新闻的客观性概念,其历史已在媒介研究中有所详述(见Allen,1999);社会 科学 中也有关于客观性概念的相关发展。虽然当代新闻报导往往有自我意识地不关注客观性理想,但此理想本身仍对媒介的工作具有强大的合法统治力。

  就“中国周”来说,BBC的目标是使英国大众获知中国的本来状态:“2005年的中国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今日亚洲,BBC News 24,2005年3月10日)。作为一家全球性广播机构,一家权威、全面、客观而公正的新闻发布者,BBC的报道和节目制作都是以其可靠信誉为基础。在媒介与电视研究中,客观性批评落在了意识形态的概念上——媒介对事件和主题的表达远非传递客观真理,而是被视为通过偏见和遗漏来表达特定的意识形态(Budner S. & Krauss, E. S.,1995)。人们批评新闻报道表达了权力的利益——尤其是围绕社会等级(如阶级、种族、性别和地位等)——和公共权力,而不是坚持所宣称的理想。批评性的、电视研究的早期形式(比如格拉斯哥媒体集团)是此类典型(格拉斯哥媒体集团,1976)。此类作品揭开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新闻报道修辞传统的关系,从而改变新闻报道的本质,显示出客观性在事件报道中如何只是一种方式策略、一种权威性的中立的报道方式。客观性免除了编辑的政治选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基于BSC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
    作业成本分析法(ABC)在水泥企
    基于ABCM的成本控制系统的设
    ABCUpload上传组件在城市交通
    基于BBS\社区论坛的公共图书
    网络BBS中民族主义之话语建构
    ABB软起动器在打浆机中的应用
    ABB软起动器在打浆机中的应用
    JDBC数据库编程的研究
    基于BBS\社区论坛的公共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