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
 摘要 中美2国的教育反映了2种不同的知识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从学校教育的基元——课堂教学入手,分析中美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广义的教育概念。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中美教育模式 知识观
  
  仰望星空,一颗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钱学森星”在苍穹闪耀。钱老走了,一颗巨星陨落了。钱学森虽已走远,但他那句振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由“钱学森之问”,不由想起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一个是有关教育,一个是有关科技,但两者的命题何其相似!事实上,科技发展的背后就是教育的支撑。那么,我们的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弊端?
  1 中国课堂与美国课堂
  1.1 中国课堂
  这是一节化学课,高中一年级,课题是环境保护。课堂流程是这样的:老师先讲解环境的概念,接着告诉学生全球环境十大问题,然后是我国的环境现状,接下来是环境保护的概念及措施,最后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老师告诉学生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告诉学生什么是酸雨,酸雨的pH范围及酸雨的危害,我国酸雨分布的主要区域;告诉学生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它们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造成的危害,等等,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概念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反响并不热烈。
  1.2 美国课堂
  波士顿远郊一个叫哈佛的不足6000人的小镇,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上课方式:外出考察。考察对象:当地的纳什瓦河(Nashua River)。考察之前,老师对全班讲了这条河的故事:纳什瓦河开始是被印地安部落占据,那时河水清澈,可以健康饮用。后来欧洲殖民者从印地安人手中夺得这块土地。他们沿河建了许多造纸厂,把废料不断倾倒到河中,最终造成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20世纪60年代,当地有位叫Marion Stoddart的环保主义者发起了抗议运动,最终联合工会和企业领袖展开了对该河的治理,建立了8个污染处理厂和宽大的沿河自然保护带。结果,河水开始清澈起来。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去研究一下,这条河如今是否在环境上安全。
  孩子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
    浅谈交通工程隧道通风系统选
    浅谈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浅谈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思维方式
    浅谈修复管道泄漏在石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