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从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来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的培养。这里的人当然主要指学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应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正为前所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他们都是社会活动的实践者,具有主体性,教育活动也是其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故在这种意义上也应以他们为本。区别在于是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是从教育的本身,还是从社会活动的角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都不可取。其实在理论上按照前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能很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极困难,问题是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谁服从谁的问题。双方都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这个“度”怎样把握?这些都还需做大量的实征研究。另一方面,其操作难还有其理论的根源,下面的诸对矛盾都与它有密切关系。
  
  (三)学生发展中的个人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的矛盾关系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历来是最易引起争议的理论之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两者取其一或是简单的折衷,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确已反映在“以人为本”上了,具体就表现在学生个人的自主性与社会的规范性的矛盾关系。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是容易体现以人为本,学生自主的向着符合社会规范性的方向发展也容易体现的以人为本,但问题关键在于若是学生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发生矛盾时怎么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应关注和解释这对矛盾。
  
  (四)学生发展中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还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若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则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体验生活,提高学校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各种欲望和需要;若立足未来则强调学会未来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从而作好未来生活的准备。立足于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有其合理性,但又都有片面性。因为教育总得考虑学生的未来生活,否则教育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但教育又不能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他是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成长大的。因此应寻求两者统一的机理。
  
  (五)学生智能发展与情感培养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信息管理
    五年级作文:有关助人为乐的
    “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解读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构建人为为人的
    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人事档案管
    廖言《坚持以人为本 振兴老工
    以人为本 协同办公
    浅析以人为本 依托战略 加快
    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