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古代的水利科学           
古代的水利科学
量描述和在治黄方略的应用]
  张戎的贡献:西汉末年,河流泥沙运动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阶段。这是和当时黄河频繁决溢以及积极探索治黄方略的时代背景有关。
  黄河两岸连贯性大堤大约始建于战国初年,由于黄河高含沙、善淤积的特点,建堤之后,河道不再四处游荡,而河床却因此逐年淤高,经过300多年的堆积,下游堤防高度一般已有一丈以上,个别低洼地段,堤高竟达四五丈。这种形势被当时人形容为“犹筑垣而居水也”。
  可见那时黄河已形成为地上河。黄河连年决溢。新的形势对黄河修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战国以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治河理论和河工技术都有明显的进步。
  在公元前的几十年里,先后提出有分疏说、滞洪说、改道说、避让说、水力刷沙说等治河方略,其中王莽时代的大司马史张戎从河流泥沙运动理论出发所提出的水力刷沙说,在河工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在阐述治黄方略时说:“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
  张戎敏锐地抓住黄河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泥沙。黄河易决口的关键在于中游泥沙被河水携带至下游,淤高河床。黄河河床高出两岸地面,左右两道大堤像两堵墙一样把河水圈在堤内。暴雨洪水时,自然难免决堤而出。如果不能针对这一症结施治,只靠一再加高堤防来防御,那只是治标而未治本。他在这里提出的是最早的河流挟沙力概念的定性表述。
  
  欧阳修的表述:至和二年(1055),以散文驰名的欧阳修(1007-1072)曾应用水流挟沙理论来解释黄河的河床演变规律。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然避高就下,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
    浅析古代绍兴水利工程
    古代水技术
    汉字与古代水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陈田鹤音
    浅议新经济时代的中国产业结
    古代奥运会是如何兴起的?
    我在石器时代的网络生活(一
    浅谈古代诗歌在诵读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