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王阳明诗歌的人生写照及美学精神           
王阳明诗歌的人生写照及美学精神
莫向蒲团作死灰。”(其二)这两首七绝可以看做是王阳明对于佛道学说的分野。他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和比拟道出了心学的真谛,肯定了人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和自由精神,思想价值无与伦比,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五、王阳明的心学美学思想
  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圣学、成圣贤的一生。在明中叶这样一个苦闷和黑暗的氛围中,孜孜不倦地追求其一生的心学思想,并自觉地将他的心学运用进文学创作实践中,用一颗“良知”的心去记录人生,抨击罪恶,形成了由心学理念构成的美学精神。
  “身心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志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③王阳明认为心是人的

主宰,意是心的外化。意是外部世界与心交换的中介环节。它的内涵实质即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意义关系。这其中也牵涉到道德上的认知、审美和判断。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王阳明认为审美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反映,“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试听言动。即试听言动便是一物”。④自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意,强调美是意的体悟,只有意之美善,才能使人、社会、世界变美变善,心灵才会美好。诗歌的抒发对象是情、志,而这种情、志来自于人对于外界的审美活动,也就是将无言的心转化为有言的意,以意统领精神世界的情、志。根据王阳明的心学理念,人的内心是良知之舍,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意的本体。“良知是造化的精灵”。⑤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思想内核,也是心学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在王阳明看来,诗歌的源泉就是良知,诗歌要求表现心灵的纯真之美。如果良知被遮掩,诗歌就失去了灵魂。万物一体是王阳明心学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学思想延伸到诗歌创作的重要体现。他通过人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气之相通”的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万物一体的和谐精神。万物一体推广到美学上就是一种“大美”,即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之美”。万物一体的思想排除了主客二分、人我之分的哲学前提,成为了社会和谐的基本法则。这种和谐从另一个方面又验证了良知的纯美。
  &ldqu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弗罗斯特与陶渊明诗歌中的哲
    清明节:清明诗句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
    阳明心学与唐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