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专业审计与非专业审计密切结合
效益审计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因而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与有关部门、主管机关、研究单位、被审计单位必须密切结合,才能充分听取意见,共同探源、寻根、究质,作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
五、运用科学发展观加强效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运用在审计机关内部管理中即表现为不断加强审计干部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既要审查合法性、合规性,又要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从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人员的现状来看,现有的审计人员比较集中在财政学、税收学、审计学和会计学专业,导致审计机关严重缺乏开展效益审计所需要的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效益审计的开展能否持久、成功的关键在于效益审计队伍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
(一)加强组织领导,树立科学人才观
在实施效益审计人才战略中,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审计机关“一把手”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效益审计人才工作,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新的人才战略观、新的人才价值观、新的人才使用观,明确工作目标,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激励和制约机制,并把严格要求、严格纪律和关心效益审计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成熟、文明诚信、理论渊博、业务精通、公正执审、严于律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建设审计队伍,加快转型步伐
1. 加快现有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审计长在2004年全国人才和廉政会议上指出:“人才工作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和制约机制;二是把审计实践作为人才成长的第一跑道;三是建立学习型机关,多渠道培养人才。这三条对指导效益审计的人才队伍建设也非常适用。首先,要建立健全激励和制约机制。效益审计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建立效益审计人员的创新需要制度的保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及对优秀审计成果的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各级各类审计机关大力开展效益审计实践,放手尝试。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然后形成经验、指南、制度。第三,建立学习型机关,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效益审计对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说是新东西,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制度,是建立效益审计人才队伍的最迫切的工作。要探索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路子,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开学习之源,围绕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2. 实现现有审计队伍的人才转型。国家审计机关应首先制定培养效益审计人才的计划方案,提出明确的效益审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然后选择师资力量较强、培训效果较好的院校作为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大纲、编写系列效益审计教材,自主培养效益审计急需人才。同时还要注意与国际组织合作培养高层次的效益审计人才。各地审计机关可以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审计人员到国外审计机关实践锻炼,实地学习如何开展效益审计,对尽快达到国际水准起到推动作用
(三)盘活现有人才,广开源路选人才
审计机关人才济济,尽管效益审计在中国刚刚起步,但是,全国上下也不乏效益审计人才。因此,应首先盘活现有人才,建立内部竞争上岗激励机制。同时,还要广开人才之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选人才,从社会上,从国内外招聘合适人才,努力建立一支精干、年轻综合素质高的效益审计队伍。
(四)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外部人才专家库
每一个效益审计项目都不相同,每一次进行效益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标准也会有各有区别。审计机关不可能储备所有的所需的人才。完全关起门来依靠审计系统自己的力量既不可能,也不明智。因此,应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来协助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审计机关顺利完成审计项目,还能带动审计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审计人才协调发展。
变中发挥作用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