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适应日渐市场化的外部
环境。这一点己为事实所证实:在8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还只是“三分天下”的局面:三
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暗亏。而到了1994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扩
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到1996年上半年就出现这样令人震惊的情
况:这一年的头4个月累计,国有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15亿元,而1995年同期为
盈利151亿元;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增速仅5%,明显低于正常运行区问,企业库存上升,产
销率下降,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盈利不抵亏损的全领域净亏损。 
上述情况说明,国有企业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研究中国18年的改革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逼”出来的,也就是
说政府总是在局面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才迫不得已背水一战,放手放权。18年前是农民
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放手让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农村改革;在解决不了城市就业
的压力以后,就放手让人们自谋生路,于是就有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广东不是国有企业
重地,于是放手让它搞改革,搞经济特区;而上海因是国有企业经济重地,国家财政命脉所
系,前些年一直不让越雷池一步。而结果是放开一点就活一点,不让放开就死路一条。
应该说,国有企业陷人目前这种困境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
绕开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的,也就是说一直是在外围作战,没有深入“病根”动手术。从浅层
次看,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得到抑制后,市场由供不应求的
“卖方市场”转为供求平衡直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从而导致企业销售不畅的矛盾加
剧,产品积压上升,生产率下降,产销率偏低。针对市场疲软这一问题,1996年中国人民
银行连续通过取消保值贴补率和两次下调利率,指望此举刺激消费,降低产品积压率。但几 
个月过去,看来收效甚微。针对企业者化、技术落后的问题,政府则采取注入资金,大搞技
术改造,对生产要素重新进行优化组合等方式,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但是在
所有的措施陆续出台以后,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构大调整、技术大进步、存量大流动的局
面。人们从各类传媒公布的消息中得知,国有资产的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国有企业资产损失
和资金挂账问题突出,空壳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1/4,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国家财政难
以步人良性循环。而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平均达70%)这一事实,已使人们预感到:如
果再不着手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任其将危机转嫁,最终的结果是拖垮银行,导致金
融危机。
国有企业现状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引起的。这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所有权问
题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问题,其实质就是国有企业的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法则能不能相容
的问题。
针对所有制改革问题,理论界倒是动足了脑筋,先是将“所有权”变为“产权”,“私
营”变为“民营”,使“产权重组”这一举措避开“私有化”的恶名,免受攻击。但在所有
权这一问题上如何改革,一直存在互相对立的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只有国有大中型企
业才能救中国”,另一种则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摆脱困境。这两种看法都把所有制的变革看
作是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前者虽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却顽强地坚守“阵地”,“抓
大放小”的决策出台后,它只是丢了效益不好的小企业这一块已成为“鸡肋”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农林院校《政府经济学》教学
    北京城市经济战略摇摆会带来
    低碳经济战略下环境服务市场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国外低碳经济战略分析及启示
    中国经济战略转型与期货市场
    浅析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微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人事绩效考
    西柏坡公路隧道工程太阳能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