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增加就业:中国生产方式的现实选择           
增加就业:中国生产方式的现实选择
专家估计,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行政人员将裁减20-30%,国营部门剩余劳动力达20-30%,农业剩余劳动力高达40%以上,再加上人口自然增长每年增加约1000万的劳动力和因提高效率从现在生产过程中优化出来的劳动力,本世纪末需要就业的达2.13亿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实创造了一种经济飞速增长的环境,整个“六五”和“七五”时期,全国经济平均增长约为10%,其中珠江三角州的经济增长高出20%。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劳动密集模式吸纳剩余劳动力不仅必然,而且有利。在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全国2亿多剩余劳动力中哪怕只有一部分转移到有效的工作岗位上,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和净收入定会出现巨大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国有资产和产品中还有约7000亿元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近3万亿产品积压。数额如此巨大的物质要素和劳动力剩余表明,中国尚未走出要素大动员阶段,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闲置要素的巨大潜力。

其次,劳动力资源自身特点也要求政府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一般来说,那些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不用投资去活化它,它不会增加财富,也不会消失,也不需要支付保管费用。对已开发的物质资源即有效产品,如果不继续使用,不仅不能发挥其增长功能,而且还要支付相当大的保管费用。人力资源是日益重要的增长来源,若不把它作为生产力加以充分利用,它作为消费力还要吞噬大量物质财富。一个劳动者若失业多年,不懂变化了的现代知识和技能,就形同白痴;如果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劳动者通过职业训练、实践的免费教育,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可以加速提高生产能力,促进未来经济的发展。

第三,市场调节客观上也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在改革开放以前,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性小,劳动资源要么没有市场,要么有市场也严重存在地区封锁和价格扭曲。改革以后,除国营部门劳动力流动的市场调节作用较小以外,非国有部门的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基本上由市场调节,各生产要素的使用量真正取决于不同要素稀缺程度、相对生产效率和相对市场价格,如前所述,为了利润最大化,人们总是多用廉价要素,少用昂贵要素。在中国改革以来20年中,资金、物资相对紧缺,劳动力相对剩余,劳动者的工资应该相对较低,从而促使劳动替代资本,这是利用市场价格结构及其变动趋势,调整要素替代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具体表现。

第四,从国际环境来看,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逐步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些国家先后出现了资本饱和与资本过剩,人口和劳动力日益短缺更加剧了资本过剩和输出的压力。它们要在亚洲、南美、非洲和中东地区寻找理想的投资场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利用了这一机遇,走出国门,引进外资,从事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比较充分地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据估计,中国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香港等地区的1/30(张五常,1991)。即使扣除了发达地区和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其边际劳动生产率较高等因素后,中国的劳动力仍然是相对廉价的。特别就港、台和大陆来看,香港的相对优势是贸易、金融和通讯,台湾的相对优势是资本、管理和经营能力,大陆的相对优势是劳动力、原料和市场。按照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三者之间的互补性合作和交流必然增进总产量和总福利。

三、增加就业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简单劳动密集模式大体存在三种可供选择的前景:一是转换,二是升级,三是改进。所谓转换论亦称内移论,就是“三沿”(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现有大部分或全部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到内地、山区和边远地区,在三沿地区再建高科技群;所谓升级论就是将现有劳动密集企业直接上升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对农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其教学
    “就业状况公布 法学专业不乐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
    浅谈基于语义web的高校毕业生
    2011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向调查
    中国省域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
    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
    签证申请 教育及就业细节表
    浅谈中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