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探讨 |
|
|
具有官方方面估计,农业的充分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可吸纳近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加工约占总量的80%,我国只占10-20%。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还不到1/3。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值比例为2:1:7,我国正好相反,是7:1:2。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潜力很大。只要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农业效益的增长大有希望。 3.鼓励民工回乡创业 大中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更容易给农民带来现代观念。美国著名经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指出:“市民素质的提高既有利于其自身的转移,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工人和现代商人,又能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培养一代现代农民。”农民外出打工,不仅增加了现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不少农民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本事。对这些经受几年锻炼,积累了一定资金,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工,要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扩大就业,把他们看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表彰他们的创业事迹和先富帮后的奉献精神,激励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做出贡献。 4.积极引进城市资源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要统筹城乡资源,跳出长期以来就“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传统思维局限,冲破历史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引导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下乡,跨产业、跨区域重组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许多企业开工率不到60%。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资本所有者急于寻求新的投资方向,这就为将城市资本连同企业家、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一起引入农村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并不是将农民堵回农村,而是应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地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容量。 三、“异地转移”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各具特色的国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下一个论文: 川浙民工问题调查
|
|
|
看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探讨》的网友还看了:
[毕业论文]论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与多层次产业转移对策 [法律论文]浅谈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渎职罪主体资格探析 [法律论文]试论新形势下农村宅基地纠纷及其解决 [法律论文]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法律论文]浅谈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保障之我见 [法律论文]试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的思考 [法律论文]试论江西省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免费范文]试论江西省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经济论文]浅谈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关系辨析 [法律论文]浅论农村社会资本相关问题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