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唯有善于在变化不已的课堂中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
        【关键词】生成;教学资源;生命;预测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充满个性的“生命体”,所以我们的课堂就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因为“变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奇特的想法,这时候,我们不仅要捕捉好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引导。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生成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生成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从而使课堂上的生成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科学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师生唯有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才能生成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我的做法是:
        1把握意外的分歧
        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思维发展不同,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认识、情感体验也不一样。探究过程中,学生敢于从自己的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分歧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呢?
        在对三年级《把固体放进水里》一课的课前准备中,我精心挑选了14种随手可得的物品——小尺、橡皮、铁钉、蜡烛头等等,我拿起一枚曲别针又放下,因为在上学期学生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时,已把一百多枚曲别针投入装满水的杯子里,是枚枚都落在水杯底的,装满了半个杯子呢,学生当时的震撼至尽让人记忆犹新。最后,犹豫再三我还是拿起曲别针放进物品堆。
        谁知上课时我让学生逐一猜测哪些物品放在水里会沉哪些会浮时,竟有14名学生猜测曲别针放在水里会浮,占全班人数的47%,真是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当实验进行完毕后,有位学生小声批评同桌:“咱去年都做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了,曲别针都是沉在水里的,你还猜浮?”
        我没有听而不闻按部就班往下进行,而是大惑不解地问一位戴两道杠的小女生:“是啊,都看见那一百多枚曲别针全沉到水底,为什么还猜测浮呢?”
        她一脸委屈地解释说:“老师,那个杯子太小了,这个水槽子大啊!”
        “奥!”我恍然大悟,“其他猜测会浮的同学跟她想的一样吗?”
        “一样!”其余13人异口同声。
        我一听,马上抓起桌子上的小蜡烛头,又从抽屉里拿出一支红红的大蜡烛,并排举在手中对学生说:“看老师手里的大蜡烛,猜测把它放进水里会沉的请举手!”
        又有10名学生举手,其中大部分猜曲别针浮的没有举手,但我看见刚才那位小女生特别想举手,从她的神情中发现她很不确定自己的选择。
        当我把红红的大蜡烛放进水里,看它悠然地浮在水面,学生们睁大了求知的眼睛:沉浮跟物体的大小无关,也跟水的多少无关,那究竟和什么有关呢?孩子们满怀好奇......我理解了学生的思考方式——水少,曲别针会沉下去;水多,曲别针会浮上来。小蜡烛头能浮在水面上,大蜡烛能沉在水底。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一切问题都不是想当然。
        敢于探究、敏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培养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教学资源,而这种资源就大量存在于学生鲜活的学情中,把握好这样的资源,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得到真正释放。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真正做到引领学生寻求真知,授之以渔。


        2捕捉瞬间的细节
        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我们教师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之所在。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不仅要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价值引导。
        初冬的一天,我带领学生重访校园熟悉的地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欧希川同学因为右臂骨折留在教室内看书。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们欣喜地发现与开学时相比,校园里的植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唧唧喳喳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时从地上拾起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互相欣赏着,十多分钟的观察每人手里都捏着多少不等的叶子兴高采烈地回到教室,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我发现有8名学生主动走到欧希川桌前放上一两片叶子……
        在下课前的总结评价时,我请送给欧希川叶子的学生站起来,替欧希川谢过这8名学生。问欧希川:“当看到大家送来的叶子,你当时什么心情?”
        欧希川站起来微笑着说:“当时我心里充满了快乐的美好,虽然我没有到外面观察,但是通过这些叶子知道了校园秋天的变化,掌握了知识。”
        “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的美好,也祝欧希川同学早日康复……”我的话还未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发自每个人的心里,是给欧希川,也是给自己,随着下课的铃声响起,大家纷纷走向欧希川,送上自己最美的一片叶子……
        我们知道只有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科学知识与技能对人类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要以真诚的态度尊重生成性资源,能及时捕捉教学中一闪而过的生成性资源,在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3抓住学生的质疑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抓住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往往能使教学得以升华,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内在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抓住了这些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执教《热的传递》一课需要使用酒精灯,考虑安全问题,我认真地讲授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在指导“灭火”的操作规范时,角落里的他举手有问题要说,介与他平日课堂的“恶劣”表现,我心中愤愤,就是因为他我不敢轻易让学生使用酒精灯,心想:他能有什么问题?一定不靠谱!我决定指导讲解完后再让他说,谁知讲完就在不知不觉间将教学程序惯性向前进行,将他的问题早忘掉了。即将下课时,他又举手说出了自己的问题:“熄灭酒精灯时为什么不用二氧化碳?我们学过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灭火!”听罢我心头一热,庆幸自己拉起了那高高举起的小手,着重表扬他运用知识的灵活,再引领学生认识用二氧化碳给酒精灯灭火的必要性后,告诉自己换一种眼光来看他。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课堂上生机勃勃的一面应该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的备课应该随着学生的状态而调整、改进,这样的课堂才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更有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实践使我体会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因为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尽管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但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在面临相同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袒露出来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学生在社会家庭生活中已有的科学认知与课堂探究碰撞所产生的智慧之光,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我们只有善于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把握住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并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激活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才会使教学既胸有成竹又不乏灵活机智,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逻辑与应
    生成语言学语言观.认知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
    略论改革认同的基本意涵及其
    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冰雹发生成因分析及其防御对
    “师爱”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试论文学创作中灵感的生成与
    失落与生成:论析教师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