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促进泉州农民工向“新泉州人”转化的探讨           
促进泉州农民工向“新泉州人”转化的探讨
时间长、业余时间少,收入又比较低,无法参与享用,看电视成为他们平时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但即使这一简单的要求,也不是全部农民工都能够享受到的,调查中发现,仍有29.3%的农民工住处没有电视,平均每月没有任何文化娱乐开支的农民工竟达26.2%。[4]
  3.缺乏固定的居住场所。住所既是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也是组成家庭的载体。农民工只有拥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实现居者有其屋,进城后有个温暖的家,才能安心工作。这个必要条件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尚不具备。承租简陋房或由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成了大部分泉州农民工的主要居住方式。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调查显示:农民工居住在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占4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1个百分点。另外,有24.4%在城区、城郊租房,12%居住在工作地点,3.6%居住在工棚。大部分农民工居住场所条件比较简陋,仅有17.3%的人居住在厨卫较齐全的房屋里。空调、冰箱、热水器等家电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4]
  4.缺乏必要的城市户籍。户籍既是证明居民居住地的凭证,也是一种身份凭证。我国目前还保留着把居民划分成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的管理制度。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国民待遇差别有所缩小,但由于原户籍制度的惯性影响和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别,国民待遇差别仍然存在。农民工只有加入城市户籍,转化为真正的市民,才能与原市民一样享受平等国民待遇。然而,尽管来泉农民工在对未来的设想中,近半希望留在泉州发展,但他们中仅有14%的人取得泉州户口。[2]
  5.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只有获得社会保障,进城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穷有所济、幼有所教,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由于制度等原因,泉州农民工目前尚难以完全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在这里我们仅以医疗为例,据调查,泉州农民工在务工经商期间生病时只有43.6%的人“去正规医院看病”,35.5%选择“自己到药店买药”,13.6%的农民工“去个体诊所看病”,7.3%“舍不得花钱看病”或干脆“不看病不吃药”。农民工不去正规医院看病的理由是“费用太高,承受不起”。[2]农民工社会保障比例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泉州非公企业对社会保险缺乏正确认识,错误地认为参保是加重企业负担,不愿意为农民工办理各种保险;二是农民工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参保的积极性不高,认为缴纳了保险费将会减少他们的现金收入,同时也担心将来社会保障没有“保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社会保障对他们的缺位。

  6.缺乏包容的市民心理。城市本是一个移民社会,泉州自古就有“井市十洲人”之称,城市的社会心理理应海纳百川。但由于受旧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一些泉州市民习惯把进城农民工看作“外来群体”,其中对农民工带有偏见和歧视的不乏其人。这容易使农民工在内心产生对城市社会的不信任感和排斥感。
  
  三、促进农民工向“新泉州人”转化的政策思考
  
  1.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当前,随着泉州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企业对技能型农民工的需求将大幅提升,而大量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只能“望职兴叹”。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来泉务工的农民大部分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这对泉州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城市生存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据调查,泉州农民工对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52%农民工反映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或“有很大帮助”,还有17.8%的农民工希望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最好是能够免费或收费低一些。[5]对此,政府有必要把农民工的培训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内。在这方面,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都是积极主动的。例如,“十五”期间,市财政下拨市级培训补助资金299.89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7.41万人,转移就业14.02万人。全市55.7%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2006年就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转移就业5万人,建立100个转移培训基地,树立10个示范基地,并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达25万人以上。[6]当然,在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农民工的心理素养、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另外,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应成为政府对农民

工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因为促使农民工子女在文化知识和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是事关农民工市民化的长远大计。目前,泉州市政府已明确规定,具有“三证”(暂住证、婚育证、务工证或劳动合同、营业执照)的农民工子女可就近到居住地附近的学校就读,个别学校无法容纳的,可在学区内统筹安排就读。在部分县(市、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
    行业协会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
    加强民主管理 促进企业和谐发
    以教育艺术与艺术教育促进学
    试论网络技术对英语教学的促
    试析走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经
    发展低碳农业 促进农村可持续
    全面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区域
    工程档案管理对促进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