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           
人格结构理论与《到灯塔去》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文学角度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氏人格结构理论诠释了该小说的人物及场景设置,与其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不谋而合。
   
  一、伍尔夫与英国 现代 主义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因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领域的成就而成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身处时局变化多端和信仰危机的年代,作家们开始寻求寻求新的写作形式和技巧,伍尔夫指出“现代小说的重心必须转移,从‘见物不见人’的物质主义转向强调心理活动的‘精神主义’,从外部世界的反映转向意识结构的表现。”① 现代主义小说是从现代心 理学 对的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并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而服务的。弗氏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意识区域划分的人格结构理论无疑和现代主义小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并为分析阐述现代主义小说多面立体的深层结构构建和隐含主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到灯塔去》与人格结构理论 
   
  《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夫的代表作,围绕要去游览灯塔的出游计划,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和其朋友们在一战前后十余年间的生活变迁和意识升华;主题上探讨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即“自我是否又可能在一片混沌之中认识和把握真实,在一个混论的时代里建立某种秩序?自我是否又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②伍尔夫探讨的这种理想自我正是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体合一的完美平衡。 
  (一)本我与拉姆齐先生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③ 处于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本我(id)遵循“快乐原则”,是一个人出生时就有的各种本能的总和。弗氏把本我形象的比喻成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其本质可引申为人格中与生俱来的负面因素,即脱离外在社会的约束力、固有的自我中心和动物本能。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伍尔夫对拉姆齐先生的塑造与弗氏的“本我”概念有着惊人相似。他抵触庞杂无序的现实世界以及凌乱琐碎的家庭生活,,对他来说理性的原则高于一切,他试图凭借理性和逻辑从混沌中寻求 规律 从和秩序。面对子女,他最常说的话是“谁又闯祸了”,对小儿子詹姆斯去游览灯塔的愿望泼冷水“明天晴不了”;他的处世态度固执顽梗甚至到了否定人性的地步,在无序现实中只遵循本我而沉浸学术中,从一种虚无走向了另一种虚无,这种抽形而上学的本我追求过于“出世”并不可取。伍尔夫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形象地再现了弗氏对本我的界定。 
  (二)超我与灯塔 
   与本我相对应,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超我(superego)代表着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美,受“道德原则”的支配。道德原则超脱于人性的负面特点而并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是人格结构的理想部分,其基能在于约束个体的行为并要求个体按照社会能接受甚至是所要求的方式去满足本我的欲望。适量的超我显现有利于减少个体本我和社会需求的冲突,但若走向极致会压制“人的本性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磨灭个性造成社会群体同一化。”④ 
   “灯塔”作为该书的主旨所在而贯穿全书始终。其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在混乱无常中实现永恒的象征,是自我精神探索发的旅行。灯塔的光线给了拉姆齐夫人在混乱中不懈维持秩序的力量;一战之后人世变迁:拉姆齐夫人溘然离世,中普鲁和安德鲁分别死于难产和战争,保罗和泰敏婚姻破裂,小岛房屋破旧了。但是灯塔依然矗立在海中岩礁之上在暗夜里发射着朦胧的光线而众人开始快年夫人乐观温暖的精神内核。结尾处拉姆齐先生与两个最小的子女出航并到达灯塔而岸上的莉丽遥望他们的身影并最终完成她心中完美的画作。前者走出理性逻辑王国并认识到直觉“是想象而不是概念, 是体验而不是分析, 是物我契合而非客观剖析,是不可言传的意会而不是转述,是一个单纯的过程。”⑤,实现了与逝去妻子的精神团聚,消融了与子女的多年隔阂,找到自我的平衡点;后者在岸上也通过精神世界的升华、一挥而就地完成了十年间一直未能成型的画作。两者都是在显性的灯塔与隐性的拉姆齐夫人精神内核感召下经过思索而达成自我与超我的和谐统一。


   (三)自我与拉姆齐夫人 
   自我(ego)处在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在自我和本我间起调节作用。它是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既感受并满足本我的冲动又保护个体不受损害,趋利避害的将那些那被社会接纳的东西压抑储存到无意识中而在满足本我要求的同时避免与道德法规的正面冲突。完美自我即是在自我和本我的两极中找到完美平衡,这样的个体也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欲望并服务与社会。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伍尔夫对拉姆齐夫人的塑造即诠释了弗氏对自我的界定。拉姆齐夫人的原型是伍尔夫的母亲,她试图在这个角色中写出“母亲的性格”。⑥从自我角度出发,拉姆齐夫人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弊端也是失望不满的,闲暇时也会回想少女时期的快乐无忧和读书的爱好,也希望爱子可以逃离时间流逝永不长大,到带领亲友到海滨度假是她对往昔田园诗般生活的追忆,而现在“人们在物质文明的牢笼中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⑦;但是她性格中超我的部分又时刻督促她尽善尽美的完成各种社会责任。她从灯塔的光芒中找到鼓励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灯塔的光芒”,始终试图在无序中建立并维持秩序,在亲友的心灵孤岛间建立温情的联系。她持家有道,乐善好施,为亲友排忧解难,用温情在混乱无序中建立起有条不紊的秩序并最终认识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政府
    试论框架结构的常见质量问题
    浅谈某钢结构厂房土建工程质
    浅谈基于磨床的典型结构工艺
    农用拖拉机结构优化设计及其
    浅谈桥梁上部结构中预应力钢
    试论远程教育网络认证考试系
    GPU光线跟踪算法加速结构研究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之运用
    刑法价值与人格刑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