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论《大公报》的历史贡献和局限
  摘 要:作为 中国 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盛的一家报纸,《大公报》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 现代 史”,但由于各种 政治 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大公报》曾被归入反动报纸之列,遭到世人的批判与指责。以实事求是的现代眼光研究 历史 问题,认为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要求《大公报》的报人们去做超越那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而是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地分析《大公报》产生和 发展 的历史背景,客观地评价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所采取的态度及其原因。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社会的历史贡献
  
  《大公报》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自创刊之日起就以敢言著称,不畏权势,勇于为民说话。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日本大举入侵的环境下,新记《大公报》更是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对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等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评论,在舆论上对中国的时政和出路进行了分析。它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其掷地有声的抗日言论和抗战到底的决心鼓励了抗战军民的斗志和信心,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6年9月,《大公报》续刊十周年,报馆决定扩大纪念影响。胡政之参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设普利策奖金的做法,提出设立一种“ 科学 奖金”,由报馆拿出3000元,其中2000元作科学奖金,1000元作文艺奖金。《大公报》此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动提倡科学的呼声,希望社会上有能力的人能够出来捐资,作大规模的奖励。这一事件是《大公报》在文化领域的又一创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一份私营的报纸对科技文化就有了如此的认识与重视是非常难得的。这些贡献在中国近代的 教育 历史上是不可抹煞的。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大公报》在处理教育问题上体现出的传播媒介始终站在社会最前沿并引导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
  《大公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消息灵通、客观准确、敢言并且善言的业务特色,培养了一支尽职尽责的记者队伍和管理队伍。《大公报》在事件真相不太明朗的情况下选择维护 法律 和促进国家统一的立场,积极主动地分析评论新闻事件,既不回避退缩,又反应了舆论民情。《大公报》的崛起,是中国资产阶级报业试图成为“第四权力”的较有成效的尝试。同时《大公报》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是第一位报道陕北苏区的记者。他的西北行的系列报道与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具有影响力。胡政之是第一位揭露卖国的“二十一条”内幕和报道“巴黎和会”的记者。彭子冈是国内外知名的女记者,她真实、客观地报道了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新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些人的办报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给当今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和深远启示。
  
  2 《大公报》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任何新闻机构都不可避免会带有阶级功利的色彩。就阶级属性而言,《大公报》是一份资产阶级的报纸,《大公报》的主持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都是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尽管声称主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但在涉及到其阶级的根本利害时,他们总不免会左右摇摆不定。《大公报》的主持人只能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来报道和评论事实,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始终没能超越他们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局限。如在北伐战争时期,《大公报》就公开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它又著论指责蒋介石滥杀革命群众。土地革命时期,它一方面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对工农红军做过不少歪曲的报道,但另一方面,又连续登载了范长江写的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报道。抗日战争时期,《大公报》倡言过'国家中心论,表示坚持拥护蒋介石,但也比较客观地报道了八路军的战绩,宣传过团结抗战的主张。抗战胜利以后,《大公报》反对共产党“另起炉灶”,指责人民武装破坏 交通 、擅自受降,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方面又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指责国民党达官要人的腐败,并同情国统区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运动。
  就《大公报》上述的种种表现而言,有些新闻史论者认为,这是《大公报》的主持人有意玩弄两面手法,用以迷惑群众,是“四不主义”虚伪的表现。其实,《大公报》对上述事实的报道评论,具体体现了《大公报》主持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在当时复杂的阶级关系中表现出的矛盾态度。《大公报》是一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的主持人向往的是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蒋介石上台以后,国民党的统治和中国的现状与他们的理想不完全吻合,在这种情况下,《大公报》奉行“四不主义”的办报方针,对社会现实以及蒋介石政府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以启发人民的觉悟,鞭挞黑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今天研究《大公报》的历史,对这一点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
  
  3 《大公报》研究中几个争议性问题的辨析
  
  (1)“小骂大帮忙”问题。“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在《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影响犹存。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
  先说骂。《大公报》对国民党不光是小骂,也有大骂,有时甚至是怒骂、愤骂和痛骂,而且都是出自肺腑的真骂,不是假骂。《大公报》也骂共产党。这是因为《大公报》是一群以文章报国自诩,以文人论政为标榜的知识分子创办起来的报纸,他们以“四不主义”为办报方针,对中国的各个党派 自然 都会有所批评和指摘。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对共产党的骂,多数情况下是骂错了。错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由于社评撰稿人阶级和认识的局限,有的是由于情况不明,接受了国民党当局的误导,此外还有张季鸾个人对蒋有感恩图报思想等原因。《大公报》不是共产党的机关报,也不是左派的报纸,这些社评的撰稿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要求他们完全接受共产党的观点。
  再说帮忙。《大公报》确实给国民党帮过忙。“西安事变”的时候帮过,抗日战争时期帮过,解放战争时期开始的一个阶段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简论《红楼梦》中“凤辣子"
    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素质
    试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素
    浅论《继承者》:文明继承的反
    浅论《盐铁论》中经济伦理思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医疗损
    从威权管制到社会治理——关
    简论《赵氏孤儿》的价值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