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浅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浅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2.1.2时代对道德教育的一般要求与具体要求的关系道德教育与时代发展是一致的,道德教育的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反映现实道德关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 规律 。因此,不同时代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同一时代的不同阶段其道德教育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可见,教师在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置与选择上既要注意时代的一般要求,也要强调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既坚持道德教育的方向性,也体现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2.1.3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普遍喜求与具体教育对象的关系社会道德教育的普遍要求是针对学生整体而言的,然而,由于学生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社会影响及生活经验不同,各个个人原来的道德品质构成也不尽相同。存在着道德水平上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个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使道德教育既能引导较低道德水平个体的发展,又能满足较高道德水平个体追求完善的要求。
  2.2赦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进德知识和缱行自我造德赦育的主体挂作为造德赦育的中心.环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引发、爱护和不断培养学生学习道德、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能动性。为此,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教师必须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正确地对待学生,切忌把学生仅仅当作自己任意“改造”的对象或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受动者,以致由于居高临下、缺乏平等交流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道人为的感情屏障,导致双方只有“形”的结合,没有“神”的沟通。
  2.2.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主体性因素引入道德教育之中,变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道德教育模式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的道德交流活动。
  2.2.3”引导“为主的教育方式以“引导”为主,突出“引导”,重在“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引导”把学生学习道德的主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引发和调动起来,并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强化。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   2.3赦师要把遵德砚范 教育 、观念赦育与能力教育、个性教育结合起耒迁行整体赦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整体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履行道德义务,达成道德使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特别是作为道德主体的道德智慧和道德实践能力。为此进行整体教育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调整道德教育目标模式调整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模式,把培养独立人格精神和独立自主的道德能力引入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之中。 现代 道德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接受和认同各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是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内化”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活的”实践理性。因此,应将提高主体道德能力和培养独立道德人格纳入道德教育的目标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 发展 人、完善人,又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和进步。
  2.3.2改变呆板的教育方式改变那种以灌输某种观念为重心、以“说教”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成为造就独立人格、理想人格的人格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往往采取灌输教育的形式,教师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无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选择,也不顾及他们的需要、动机和情感。在方法上往往采取压制式、说教式,把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强加给学生。由于传授的道德内容与学生无关或相差甚远或为学生的能力所不及,其结果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所以,西方一些教育家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认为任何强制或灌输的方法都不可能“把基本价值体系变成我们内心的信念”。尽管,这些观点有失偏颇。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有助于一元化价值目标的形成,但说它具有限制个性发展的不足却是事实因此,改变以灌输为中心、以“说教”为特征的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灌输与尊重学生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结合起来,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势。
  2.3.3突破传统教育局限突破传统道德教育中“纠偏教育”的狭隘眼光,注意把“纠偏教育”或“问题教育”纳入全面的人格教育之中,并突出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道德教育的职能之一,就在于强化人们的正确思想,抑制不良“品性”,提高自身免疫力。
  3在道德教育中应正确地坚持主体性原则
  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和强化道德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实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益和达成道德教育的理想目标,但要达到这一初衷,还必须克服如下几种可能出现的偏向。
  3.1赦师不能离开社全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教师离开道德原则的任意妄为,而是要在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原则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其中包括根据具体对象和特定情境设置特定教育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选择和设置教育内容,而是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把坚持教育内容的原则方向性、严肃性和纯洁性与设置具体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结合起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那种在教育内容设置中的随意性倾向。
  3.2赦师应防止出玩淡化赶师的主体作用和教育责住的现象
人的主体意识是由弱趋强的,这在个体道德的发展中,便表现为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的他律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离不开道德启蒙教育。因此,在他律阶段,教师采取外部调控诸如各种赏罚、评价命令等手段是必要的。同时。也正是因为人的道德发展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特点,所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并在启蒙教育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那么,当一个人的道德发展进入自律阶段以后,道德启蒙教育是否还有必要呢?实际上个体道德的他律和自律内容是随着社会文明进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浅谈浅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联
    试论技工学校机械制作的指导
    浅谈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能教
    浅谈中职学校电工电子技能教
    浅论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
    浅论关于多轴伺服制瓶机控制
    浅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和特色
    浅论建筑立柱的装饰造型设计
    农村学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