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就业难 为何难——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与思考           
就业难 为何难——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迁与思考
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国家 经济 的快速 发展 ,带动 政治 、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随之发生着深层的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宏观环境下,承担着不同的 历史 使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尤其在高校扩招10年之后,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 教育 工作者有必要分析社会环境,研究大学生的就业相关政策,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建议和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的演变过程,也是政策价值选择的过程。在就业政策活动中,为了解决就业政策问题,不同政策价值主体的需要、利益、活动等动态性地交织在一起,价值主体面对政策问题做出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集体选择和个人选择),不同类型和内容的价值选择之间相互博弈,通过价值组合和价值对抗等活动,最终构成不同的价值选择模式或取向。
        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国家按计划统包统分
        这一阶段主要是建国到80年代中期之前的时期,大学生毕业分配统一按照国家的计划,分配到国家需要的重 工业 建设基地、基层(包括 农村 )、经济发展最需要的沿海城市等地方去。这种大学生就业政策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国家按照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大学生,然后等待学生毕业后,将他们分配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这种分配政策,在当时人才缺乏、,国家亟待建设的背景下是非常适用的。这种分配政策,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将人才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分配,确保了国家的重点建设和人才的有效配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存在重要的弊端,由于政策具有很强的刚性,大学生自身并没有自我选择的机会,一旦分配到工作单位,一切调配全部服从组织的安排,流动的机会也非常少。这种分配政策,由于全部由政府做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因此也就缺乏一定的积极性。高校层面由于培养的学生不愁分配,因此也缺乏对用人需求的反馈,使人才的培养缺乏活力和特色。
        (二)双向选择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了双向选择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通过“供需见面”落实“切块计划”,逐步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渡为主要特征的。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提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 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大学生分配政策的改革。政策的变化,体现在分配过程中赋予了毕业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一定的自主权,使国家的计划和分配更趋于 科学 合理。
        这一阶段的政策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变化的,当时国家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政府在很多方面正在改变以往的角色,在毕业分配中也逐步减少控制的力度,希望加大市场配置的作用。同时,高校开始收费制度改革,学生要缴费上学,这种情况下,学生个体更多认为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就业中也更强调自己的意志。分配政策的变革,适应了改革的需要,提高了个人、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权利,比较原来的统分统包的就业政策无疑是适应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
        (三)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于2000年。当时,随着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经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在1999年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开始连续扩招,招生规模的扩大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就业矛盾的突出。在这种形势下,1999年国家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并同时将向毕业生发放的“派遣证”改为 “就业报到证”。1999年6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转向了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新阶段。
        市场化就业政策改革,使大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用人单位双向挑选,对于就业中涉及的四个关系方,都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对于毕业生来说,自主择业能够体现学生的就业愿望,自己可以到喜欢的单位去求职,有利于发挥特长,激励成长。第二,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合适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使用的要求。第三,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对农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其教学
    “就业状况公布 法学专业不乐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
    浅谈基于语义web的高校毕业生
    2011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向调查
    中国省域劳动就业影响因素的
    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
    签证申请 教育及就业细节表
    浅谈中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