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主流电影的“最终形式”           
中国主流电影的“最终形式”

中国主流电影的“最终形式”

 对于我们的主流电影而言,是人性的底线不能被踩踏,人格的完美不能被破坏,人物的命运不能受嘲弄。 论文联盟*
  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希区柯克与特吕弗曾经进行过一次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对话。特吕弗在总结希区柯克的电影创作经验时曾经说,一部电影“不仅应是找到它的完美形式,而且要找到它的最终形式”。我想,特吕弗所说的电影的最终形式,就是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惊悚电影之所以惊悚的最根本的表现方式。比如说在希区柯克电影中从头至尾的险象与悬疑;在惊险、战争影片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类型电影的这种“最终形式”不仅是我们判断其艺术特质的重要依据,而且也为观众提供了从形式层面向影片认同的特定路径。站在这样的视野上,我们是否也应当寻找一种中国主流电影的“最终形式”呢?易言之,我们的主流电影在确定了其表述内容的时候,是否也需要找到它在表述方式上的“最终形式”呢?
  坦率地说,我们有些主流电影创作的初衷就不是一个电影的命题,作者不是把创作的基点对准观众的心理诉求、对准当下的市场趋向、对准电影的艺术规律,而是把一部故事电影变成了一种行业的形象宣传片,作者不是用影像去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电影去表现一个放大了的事件,比如说建一条铁路,修一个港口,办一家企业……总之,不是用电影去创造角色,而是用电影去完成一项其他的任务。为此,这种电影从开始就背离了电影与生俱来的主旨,进而也背离了电影艺术的“最终形式”。
  我们的主流电影,最常规的叙述模式就是“套装好人好事”。尽管这些以人物为中心的影片未必悖逆于电影的艺术本性,因为,在世界电影史上人物传记片的经典举不胜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一个好人的确认是一回事,而在电影中人们对一个好人的认同则完全有可能是另一回事。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好人,不管他曾经有过怎样的行迹,他完全有可能片刻之间成为让大家仰慕的英雄。比如,他在公路上奋不顾身地

去救助一个陷入危险的孩子,或是在罪犯抢劫银行时见义勇为去抢救国家财产,这些都是在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中国钢琴曲的演奏风格
    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构建与
    政治退出与中国的政治变革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政治经济
    论中国当代文学应该“向外转
    影视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体育
    中国逻辑和法国逻辑
    试探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构建的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传播模式探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我国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