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           
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
人昭昭”而误人子弟。这也是朱熹长期授徒讲学的经验之谈。
  孔子的“知天命”,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朱熹的“豁然贯通”,是儒家哲学之思的一种境界。正由于达到了这一境界,这三位儒家大师的哲学思想才能垂千年而不朽。
  
  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道家对于“道”的探索与追求似乎更胜于儒家。“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首席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第一个对“道”作刨根究底式研究的学者。他是一位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闻道”的智者,所以孔子才一而再地跑到他那里去问道,从“闻道”的途径,“得道”的体验,乃至于最高的道即“至道”的讨论。老子把“道”分为不可言说的“恒道”(常道)与可以言说的“非恒道”(非常道)两种。编辑:www.ybask.Com 。
“恒道”虽然不可言说,可是老子还是勉为其难作了描述性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大”通“太”,因万物为天地所生,而“道”又先于天地而生,所以称之为“太”。不仅给“道”下定义,老子还有更详细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信。”
  道既生成了万物,也便通过万物得以具体展现;不可道的恒道,由此转化为可道之道。有了可道之道,人们便可以感悟不可道的恒道。对可道之道的认识,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体察获得的,因为可道之道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道生成了万物,道也蕴含于万物之中,它体现为事物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关于天地万物由道化生而来的阐述,无疑是以“道”取代“天帝&rdqu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栗宪庭:中国艺术市场解决方
    夏家辉院士:中国医学遗传学
    国学之魂:中华人文精神
    放血疗法:中西医运用各不同
    走出误区:中、西医治病疗效
    申论热点:中华脊梁的闹剧
    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超越形式法治论:中国行政法
    发展与滞后的并存:中国农村
    西方的疑惑:中国为什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