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法律论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析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           
试析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

论文摘要 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下的概念,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与宪政精神中的权利保护、权力监约、宪政宽容精神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在多个层面上的契合有助于寻找推动宪政建设的新路径。

论文关键词 公民意识 宪政精神 公民社会

宪政是与人类政治文明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宪政建设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经之路。宪政简单而言即为“限政”,强调对政府和国家的权力的限制和规范。而良好宪政秩序的建立不仅仅要求制度建设,更要求作为理念和信仰的宪政精神的培养。公民意识是在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培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在理念和思想层面上发现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点,发现公民社会与宪政建设的契合点,有助于实现宪政建设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

一、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概念界定

公民意识的概念由来已久,我国不同的学者对公民意识有不同的认识。马长山认为“公民意识是对公民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双重组织生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价值判断及规范化认同。”焦国成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体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政治地位的现实感受和应有的认识。”但是无论哪种认识,都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首先,公民意识是公民在与国家的关系网络下对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其次,公民意识在一定的公民社会的背景下讨论的,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领域。根据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公民意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即公民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是作为有独立人格的、独立意识的真正的人对其在国家和社会的地位和身份的认识,而不是作为集体和单位的附属的人的认识。LoCAlhost以主体意识为基础还延伸出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其次是责任意识;这里的责任指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责任意识既要求公民利益的追求要以公共性为指导,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又要求承担其作为社会主体的公共义务和责任。再次是参与、协商意识;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是公民意识的直接行为表现,作为相对弱势的公民参与国家事务长期以来探索出了诸多协商的模式,这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好方法。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是对公民意识的三个角度的解读。
宪政即立宪政体,指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的政体。宪政的基本理念是以“限政”为基础建立民主、法治、公正的宪政秩序,从而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宪政不仅仅是制度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气质等柔性的结构性要件。”这就是宪政的精神层面。根据宪政的要求,宪政精神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体的自由保障和权利保护;二是有限政府,即对权力的约束;三是宪法至上。
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在逻辑关系上可以表述为: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在内容上有共通之处;公民意识中某种意识的提高恰恰能促进宪政精神的培养;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共同促进宪政建设。

二、公民主体意识符合宪政精神中权利保护的要求

公民的主体意识首先要求公民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出现在社会、国家的关系网络中的而不是作为集体的附属出现。长期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前,集体是社会的主体而不是组成集体的个人,wenfangtang在其《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一书中指出,儒家伦理对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会带来一些政治障碍,第一个可能发生的障碍就是群体取向。而宪政的首要精神就是防止个人权利被权力侵害。因此培养公民独立的主体意识对我国的宪政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加快了个体摆脱传统身份制束缚的步伐,有效的保护个人的权利。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宗法血缘制和等级身份制严重压抑了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身份制和宗法血缘制使得每个个体都被容纳在国家这个大的体系中,社会被国家化,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丧失了进取的动力和争取权利的机会。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独立的意识增强、权利意识的增强是对自然经济的否定、对人治的否定、对特权的否定,也就是对身份制的否定;是对市场经济的肯定、人人平等的肯定和法治的肯定,也就是对宪政精神价值理念的肯定。
其次,基于主体意识的平等意识对特权的否定为公民权利提供保障。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社会主体,人和人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每个个体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理念是对特权的否定。每个个体都应具备罗尔斯所讲的基于平等自由原则的平等自由权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追求权利的机会而不被特权所干涉和阻碍。正是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使得公民敢于向特权挑战。
再次,主体意识中的理性思维有效防止混乱秩序对权利造成的损害。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有可以理性思维的大脑,主体之所以称之为主体是因为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否则就依附于他人或者集体。因此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时应该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具备起码的民主素养,而不是容易被说教成功和煽动,从而导致政治狂热和盲目的个人崇拜。而长期依附于群体或者集体的个人是缺乏理性的,极易被权力者的宣传所迷惑,从而助长了权力的专断,而对个人权利造成损害,正是公民自己损害了自己的权利。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说到的一样:“群体永远不欢迎理性,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也并不是理性。”因此应该尽可能的摆脱个人对群体的依赖,摆脱群体对个人意志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应该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从而保障基于主体意识的理性思维,进而约束和限制权力的滥用,从而保护公民个体的权利。

三、公民责任意识符合宪政精神中的权力监约的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强调对于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强调公民应该具备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梅因曾指出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一点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这种个人义务就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应该承担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看了《试析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的契合》的网友还看了:
    [法律论文]试析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法律论文]试析刑法的谦抑性
    [法律论文]试析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研究
    [法律论文]试析知识产权出资的风险及规避
    [法律论文]试析对应收账款质押权实现的风险与防范
    [法律论文]试析遗产处理过程中继承人利益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
    [法律论文]试析民法保护胎儿利益的理论基础
    [法律论文]试析在经济犯罪中增设资格刑的几点构想
    [法律论文]试析交通肇事罪逃逸情节时空要件的严格限定
    [法律论文]试析对律师伪证罪的探索

    法律论文
    普通论文浅谈宪法监督是依宪治国的关键
    普通论文中国式腐败之怪现状
    普通论文浅谈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信义
    普通论文构建执行程序中的证据制度之探讨
    普通论文未成年人刑罚体系轻缓化研析
    普通论文从犯罪未遂看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
    普通论文论物权自助行为——物权自我保护
    普通论文试论商业贿赂行为
    普通论文中国公物立法初探
    普通论文浅谈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反思
    普通论文试论对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的法
    普通论文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收法律制度探
    论文
    普通论文[法律论文]关于人力资本出资的法律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三八妇女节感谢信(女同
    普通论文[计算机论文]防火墙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吃啥补啥的神奇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2007年行风建设工作汇报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中国电影融资渠道分析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我为你骄傲》说课稿材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街道第三批实践活动学习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国土局草地监测工作总结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大桥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述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政府办公室科学发展观分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2年学校“三八”节活
    普通范文[实习报告]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报告-实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节日祝福语]二月二龙抬头祝福短信大全
    普通演讲[饮食礼仪范文]德国的餐饮礼仪
    普通演讲[庆典致辞]县长在某招待晚会上的致辞
    普通演讲[竞聘演讲稿]小学生竞选学习委员发言稿
    普通演讲[庆典致辞]在*区儿童意外伤害社区干预
    普通演讲[教师演讲稿范文]视如己出
    工作范文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工程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及成
    普通汇报体会[先进事迹材料]双带型村干部富民路先进事
    普通汇报体会[工作体会]坚持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荣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新生班主任年度第一学期工
    普通汇报体会[工作体会]机关通讯员工作心得
    普通公文方案[企划方案]工程项目部考评方案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汇报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三年级4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普通汇报体会[经验材料]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及
    普通总结[工作总结]组织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企业需重金打造的七大核心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7·22”防汛抗洪工作总结